流口水,也称为流涎,口水的学名称为唾液,是由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无色、无味、近于中性的液体,唾液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消化、保持口腔湿润、清洁口腔、抗菌以及保护牙齿。
流涎的原因很多,比如进食、闻到香味,甚至想到什么香味或美食,也会不由自主的流涎,小时候,我们长牙齿时,常不由自主的流口水,老了痴呆后,也会常不由自主的流口水。
很多疾病会导致异常的流口水,比如口腔炎、牙龈炎、扁桃体炎、口腔肿瘤、腮腺及颌下腺疾病等,其他导致流口水的疾病中,以神经系统疾病为多。
比如中风、帕金森病、脑性瘫痪、面神经麻痹、唐氏综合征、癫痫、老年性痴呆等,也会出现不自主流口水的症状及表现。
1
尤其是中风,如果无明显原因而突然发生的流口水,那么请一定警惕中风的发生。
中风后的吞咽功能障碍、面部肌肉无力、涎腺分泌旺盛、反应迟钝或痴呆不知吞咽等原因,也都会导致流口水,流涎。
随着中风的规范治疗及康复,大多数流口水可以缓解,但部分病友的流口水仍会持续存在,严重影响病友形象和健康,降低病友的生活质量,给病友及家人造成相当大的心理障碍。
对于流口水,有作用的手段其实很少,比如使用减少唾液腺的分泌的神经抑制剂、手术摘除唾液腺、结扎或转位腺管、切断交感神经等。
但由于这些方法的副作用多,临床使用甚少,对于中风后的流口水,临床一般多倾向于观察,不用药或者不干预,任其发展。
所以经常有中风流口水的病友到我的门诊,诉说着他们的悲伤和焦虑,希望求助于中医中药来缓解他们的痛苦,解决他们的健康难题。
2
其实,关于中风流涎,中医很早以前就有记载。
中医认为,脾主运化,脾虚则运化失司,饮食精微,不能化为津液濡养脏腑,反而凝聚为涎,胃阳虚亏,失于通降,上溢于口,致使涎沫过多,出现流口水。
正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所说:“五气所病,脾为吞。……五脏化液,脾为涎”,以及《伤寒论》所说:“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。”
关于中风后流涎,《金匮要略》就有关于中风流涎的论述:“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;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”,清代程钟龄的《医学心悟,中风不语辨》也提到:“口角流涎,语言謇涩”。
根据临床分析,中医认为,中风后的流涎,以气虚及阳虚为多见,病变在脾、肾,部分夹杂痰湿。
气虚,一般指脾气虚。
脾气虚,除中风流涎的表现外,一般还会无力、容易疲劳、面色偏黄或偏白、少气懒言、懒得动、食欲下降、大便溏薄、形体消瘦等,这时舌质多淡红、淡胖、脉濡细无力。
对于脾气虚,中医医生一般使用四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、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。
严重的脾气虚,会发展为脾阳虚,除上述脾气虚的表现外,还会兼夹怕冷,尤其是腹部怕冷,受凉则腹泻、腹痛,这时可以使用理中丸、小建中汤、苓桂术甘汤、五苓散等方剂。
流口水严重者要考虑存在肾阳虚,尤其流涎如清水者。
另外,中医医生认为肾阳虚还会伴随着怕冷、手足逆冷,尤其腰背部怕冷、下肢怕冷、怕风等。
肾阳虚还可并腰酸膝软、夜尿多、睡眠增多,这种病友大便常完谷不化,或出现五更泄泻、下肢浮肿。
肾阳虚的病人往往舌质淡,舌体明显胖嫩,舌边齿痕如锯齿样,伸出的舌头水滑水滑的,甚至真的能滴下水,这时的尺脉沉迟而无力,无论怎么按压,脉象总是软软的、濡濡的。
对于肾阳虚的治疗,中医医生常使用右归丸、金匮肾气丸、附子五苓散、小青龙汤、真武汤等方剂,使用附子、肉桂、细辛、干姜、吴茱萸、仙灵脾等温阳的药物。
如果流涎厚浊,或舌苔厚腻、面部油腻者,那要考虑合并痰湿,这时中医医生会建议加用二陈汤、温胆汤、涤痰汤或解语丹等方剂。
3
在我国,大数据显示,中风后的病人每年死亡率在10%-15%之间,复发率介于20%-47%,致残率超过75%,重残率超过40%,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上升,真的令人触目惊心。
可以这样讲,每 12 秒我国就会增加 1 位新发卒中患者,而且已经呈现年轻化。
中风后流口水,这个看似小小的症状,背后却蕴含着深奥的医学知识,它不仅是中风病友康复路上的一道坎,也是中医医生了解中风、预防中风及治疗中风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在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,经过中医医生个体化而精准的辨证论治,中风病的治疗疗效将会更好,中风病友将会得到更好的康复。
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中风后流口水真的发生到你的朋友或家人身上,你会怎么办?你会选择中医还是西医的治疗方法?或者,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和经验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想法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1 thought on “中风后的流涎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