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88年的夏秋之交,我踏入了魏庄中学的校园,那是我们青春的起点,校园有三条河,这三条河见证了我们的成长,也承载了我们无数的回忆。
校园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,因为紧邻着我们的宿舍,我曾无数次的在凌晨时分,蹲在西河的河畔洗脸刷牙,记忆中只剩朦胧而淡淡的水墨画面,河对岸房屋的轮廓也是若隐若现,冬天,天寒地冻,我曾不得不砸开冰面,用冰冷的水洗脸,那种刺骨的冷,至今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。
小河时常浅得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底,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,河水时常干涸得只剩泥泞的河床,偶尔还能看到几条小鱼在泥浆中挣扎,随着时间的流逝,河水逐渐变黑发臭,我们大约在高二后,就不再过去,但那依旧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
后来不知什么时候,小河被填平了。
在校园的北边,还有一条河,它不像校园西边的小河那样狭隘、卑微,它显得更为宽广、深邃,这条河,仿佛是校园的守护者,静静地流淌在北边的边界,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
河面宽阔,水流平缓,两岸的柳树随风轻摆,像是在低语着魏中曾经的辉煌故事,河水清澈,映照着蓝天白云,也映照着校园里学子们的笑脸。
这条河,不仅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,也是学生们心中的一片净土,在这里,他们可以暂时放下书本,放飞思绪,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,河边的石阶上,我还有我的同学曾静静地坐着台阶上,或读书,或思考,或喜乐,或只是静静地看着河水流淌。
这条河,见证了我们魏中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奋斗,河水悠悠,岁月如歌,河边的每一级台阶,每一片落叶,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见证着学子们从青涩到成熟,由稚嫩至洒脱。
然而,那个不幸的夏天夜晚, 河水吞噬了两个年轻的生命。
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,刚来上学的高一新生在夜宵后去北边的河洗碗,因为水乡每到夏季都会发水,河边的台阶长满了青苔,滑得让人难以立足。第一个同学不慎滑入河中,紧跟其后的第二个同学见状,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,可惜,或许他的水性不太好,或许其他原因,两人都被河水紧紧地吞噬。第三个同学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回教室,大声呼救。
尽管全校师生都参与了搜救,尤其是奋勇的沈老师及我们的一位同学,但两个年轻的生命之花,还是凋谢在刚含苞之时。
那晚的河水,似乎也变得沉重,不再清澈。从那以后,河边多了几分肃穆,学生们在河边行走时,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,低声细语,仿佛在向那两个逝去的灵魂致敬。那晚的悲剧,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。
那条河,曾经是我们嬉戏的地方,如今却成了我们记忆中的一道伤痕。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时光,那条河的影子总会浮现在眼前,它不仅是我们青春的见证,也是我们成长的教训,它教会我们珍惜生命,也让我们懂得生命的脆弱。
那条河,后来也被填平,但那条河的记忆,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,它让我明白,生活不仅有欢笑,也有泪水,不仅有阳光,也有风雨。
校园的南边,还有一条河,河这边,是整齐的教师宿舍,河那边,视野开阔,一片片麦田在春天里绿意盎然,风吹过,麦浪翻滚,如同绿色的海洋。
春天的早晨,阳光透过薄雾,洒在河面上,波光粼粼,我喜欢驻足在南边这条河的台阶上,凝望着对岸的麦田,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
我曾在台阶的东边,发现一块被泥土覆盖着的不起眼的石砖,我好奇地趴开泥土,捡起擦净,发现上面刻着几个字,细细端详,那字迹虽然有些模糊,但依然可辨是“东风中学”四个字。
我将石砖的事告诉一位老师,老师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他告诉我,东风中学是魏庄中学的前身,那块石砖,是我们学校历史的见证。
那块石砖留给我的印象深刻,每当我站在河边,看着对岸的麦田,我总会想起那块石砖,想起它背后的故事,想起东风中学的岁月。
那条河,应该见证了东风中学的变迁,也见证了魏庄中学的成长和变迁,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与追求,也见证了魏中老师们的辛勤与奉献,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,静静地流淌,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。
时至今日,无论我站在哪一块土地的河边,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魏中的那三条河,我总会想起那块石砖,想起它背后的故事,想起魏庄中学的岁月,想起我们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