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朋友,您是否知道,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隐形杀手?

我在公众号梅大公路塌方一文中,讲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后,引发了朋友们的热烈讨论,很多朋友在线问我如何监测血压,甚至有朋友特地跑到我门诊请教。

有的是为自身高血压来请教,有的是为长辈的高血压来请教。

这让我深感欣慰,因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升。

根据最新数据,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高达2.45亿。

然而,我国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51.6%、45.8%和16.8%。

控制率,竟然只有16.8%,也就是说,每5位高血压朋友中,几乎有4位的血压处于失控状态。

高血压之所以危险,是因为它无声无息地损害血管,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痉挛、增厚、硬化,形成斑块,这些变化最终引发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,导致致命的中风。

竟然绝大多数人的高血压控制不好,没有达标,这样的结果无疑极其令人震惊。

极其地不尽如人意,我们该怎么办?

问题出在哪里?

有的是因为药物治疗效果差,有并发症,肥胖,熬夜追明星,压力山大,当然也有因为依从性差,不听家人及医生的劝告。

但更关键的是血压监测的缺失。

监测不到位,甚至是没有监测。

如果监测到位,发现血压高,那么我们就能及时发现问题,采取措施,有效控制血压。

2024年5月17日,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精准测量,有效控制,健康长寿”。

精准测量,说得好。

谈到血压测量,有在医院找医生测量的,有家庭自己测量的。

那我们到底在哪测好呢?去医院还是大家家庭测量?

国际指南推荐你:最好的监测方式,是大家家庭测量血压。

国际指南当然是最值得推荐的。

但很多朋友跟我抱怨,家庭测量的血压值,和到医院测量的血压值,不一样,差别很大,“没有在医院测量准啊!”

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经过研究,其实是因为我们家庭测量血压时,不注意细节和方法,存在很多误区,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。

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几个常见的血压测量误区:

误区一:饭前饭后乱测一通

比如刚玩过王者荣耀,或者刚吃过饭,准备看脱口秀等综艺节目时:“老婆,帮我量一下血压吧。”

那这时的血压肯定偏高。

所以测量前应该坐下来,至少休息5分钟,情绪要平稳,身心要放松。

如果刚锻炼,或洗澡、吃饭后,或游戏后,不要测量,更别憋着大小便测量血压。

误区二:血压计随便用

家庭使用的血压计一般是电子血压计,有手腕式和上臂式两种。

“那我到底用哪一种好啊?”

推荐朋友们使用上臂式的电子血压计,在旅行或外出不方便时才推荐手腕式。

但电量不足,也是我们家庭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不准的常见原因。

所以我们测量前一定要电量充足,或直接连接到电源测量。

另外,很多朋友测量血压时,血压计随意放置,或高或低,甚至斜着放,测量的时候动来动去的,这也是测量不准确的常见原因。

所以测量时,我们的前臂、心脏、及血压计底部应该保持在同一水平,不要乱动,人体及臂部也不要乱动。

此外,血压计的袖带,绑得过紧或过松也会影响准确性,一般以能插入1~2根手指为宜,袖带底部距离肘窝约2横指为宜,不要过低或过高。

误区三:测的次数和时间太随意

推荐每次测量血压后,隔1~2分钟再测1次,然后取平均值作为血压值。

对于高血压朋友,推荐每天监测2次,早上起床后1小时内测量一次,在吃降压药和早餐前测,睡觉前测量一次。

如果血压很平稳,那么每周测量1-2次即可。

必要时,夜间也要测量血压。

“什么,夜间还要测量血压啊?”

因为血压会波动,一般的朋友白天血压比夜间高,但也会出现夜间比白天血压还要高的特殊情况。

根据昼夜血压波动的不同,我们甚至把高血压分为杓型、非杓型、超杓型、反杓型等四种类型。

误区四:不记录

根据上面的建议精准监测后,建议把血压数据记录下来,比如哪一天,什么时间,测量的血压数据,记录到专门的本子上,下次到医院就诊时,带给你的医生看。

血压的监测不只是简单记录数据,而是连续性和规律性的管理体现。

医生会根据你的血压波动的规律,精准调整你的降压用药,包括降压药服用的时间及剂量。

“那为什么提倡家庭监测血压啊?”

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宅家的啊,毕竟在医院只是暂时的。

自我监测,还能及时地发现过高或过低血压的情况,及时地调整使用降压药。

另外,还因为很多朋友在医院监测血压时,看到医生,就像看到明星,或看到普京,因为紧张,或者因为一下子嗨起来,而导致血压增高,但宅家时测量血压则正常,存在“白大衣高血压”。

“健康是生活的根本,预防胜于治疗。”

中风的治疗重在预防,高血压的治疗重在管理。治疗高血压,并非简单的一“降”了事,无论你的血压如何波动,只要精准测量,监测到位,避开监测中的误区,再听从医生的建议,使用科学的策略,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。

想,全是问题;做,才有答案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从今天开始,精准监测血压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,不妨推荐给更多的朋友,您的一次推荐,可能就挽救了一个生命!

参考资料:

1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2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