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6日

俗话说,“千言万语,不抵一张图”,这句话用来形容影像学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。

影像学在脑病科的临床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,尤其是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上不可或缺。

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技术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大脑的每一个角落,使得中风病变在胶片上立体、生动而清晰。

1

通过影像学上的直接征象,我们可以迅速识别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具体位置,病变发生在大脑、小脑还是脑干,是在额叶、颞叶还是枕叶,以及脑干的延髓是否受损,呼吸中枢是否受到影响。

通过间接征象,如脑水肿、占位效应、脑室和脑沟的变化、异常的密度征象,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断中风病变的发展阶段,如超急性期、急性期、亚急性期、慢性期等,甚至可以预测脑梗死、脑出血等病情的变化及其严重程度。

至于血管成像和灌注成像,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评估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。

如果结合病人的主诉、病史和体格检查,以及临床推理得出的定位和定性,我们将能够作出更精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,从而区分各种中风的类型。

例如,推断脑梗死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、小血管病、栓塞型,还是由于夹层、梅毒、血管炎、遗传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。

同样,推断出脑出血的原因,比如高血压、脑血管瘤破裂、静脉血栓、脑肿瘤,或者外伤性、血管炎或脑血管淀粉样变等原因。

然而,如果只是脑白质脱髓鞘性病变、囊肿或VR间隙,那么这并不是脑梗死,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脑血管病。

关于VR间隙,也称为血管周围间隙,它是软脑膜围绕小动脉、小静脉伸入脑实质后形成的一个小间隙,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异,并非疾病。

但VR间隙常常被病人和非专科医生误认为是脑梗死,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关注。

由于脑白质脱髓鞘性病变、囊肿或VR间隙而被误诊为脑梗死的病例,我们通常称之为“假脑梗”或“假中风”。

2

在中医中,望诊非常重要,影像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中医的望诊,或者属于中医望诊的延伸。

进行望诊时,医生需要平心静气,从头到四肢,从面部到眼睛、鼻、唇、舌质、耳朵,甚至到胸背手足的皮肤,都需要深思熟虑、仔细观察。

同样,我们在阅读影像资料时,也必须平心静气,从结构到功能,从脑回到脑沟,从大脑到小脑,从皮层到核团,从流空到实变,从正常到异常,都需要深思熟虑、仔细观察。

望诊时,要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,结合舌诊,然后从表里、脏腑、三焦、卫气营血、六经、经络等方面,综合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。

同样,影像学也要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,结合临床问诊,结合病史,结合详细的神经病学查体,从大脑、小脑、脑干、脊髓、周围神经、神经肌肉接头、肌肉等方面,综合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。

在中医临床诊治中,望诊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,如果一个中医师不会望诊,不会根据望诊来处方,那么他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师。

同样,影像学也是中医脑病科医生不可或缺的临床技能,如果一个医生不会读片,不会根据影像资料分析疾病,那么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医脑病科医生。

现代中医除了需要掌握中基、中诊、中药、方剂、中内、伤寒、金匮、内经等知识外,还必须掌握专业的解剖学知识,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影像资料,尤其是CT、MR、PET等,进行深入的、更专业的定位,才能与时俱进,更好地解决中风等脑病科病人的痛苦。

3

中风疾病非常复杂,中风病人的辨证是一个立体的推理过程,病人的症状描述、体格检查的判断以及脉诊都非常重要。

如果在开药时,根据影像学显示的病灶位置、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,更准确地判断中风的证型,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那么治疗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,救治成功率和康复率也会更高。

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源远流长,认为其发病多与风、火、痰、瘀、虚等因素有关,这些因素相互作用,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,气血逆乱,上犯于脑,最终引发中风。

在脑病科的实际临床中,如果影像学显示水肿严重或进展,通常被认为是实证,多使用星蒌承气汤、天麻钩藤饮等方剂,如果水肿不严重或明显减轻,通常考虑虚证,常使用补阳还五汤、镇肝息风汤等方剂。

脑梗死的病理因素多为痰湿瘀血,常结合使用化痰活血,分水岭脑梗多考虑气虚阳虚,常结合使用补气升提。

脑出血的病理因素多为血热妄行、破血妄出,常结合使用平肝潜镇。对于脑出血,分期治疗非常重要,而磁共振影像能清晰地帮助我们进行分期。

如果在急性期,常考虑肝阳上亢、痰热腑实;如果是慢性期,常考虑气虚血瘀。

如果是动脉瘤性脑出血,多考虑肝阳上亢、风火相煽;外伤性脑出血,多考虑瘀血。

如果是炎症引起的中风,常从寒湿、湿热、痰湿痹阻角度辨治,这里的炎症通常是指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等,多发于年轻人。

如果是感染,多从风寒、风热或热毒角度辨治,多使用银翘散、白虎汤、清营汤、清瘟败毒饮等方剂。

如果合并明显的脑萎缩或血管性痴呆,常从肾和痰湿论治,多重视开窍。

如果是遗传性脑血管病,那么也常从肾论治,使用地黄类或虎潜类方剂。

4

在查房时,我经常与脑病科的医生们探讨,作为脑病科的中医医生,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医学知识,并且要努力探索望诊和影像学这两大领域的奥秘,我们必须孜孜不倦,严谨求实。

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更要不断学习,紧跟最新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,我们要将传统中医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,寻求治疗中风最全面、最精准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案。

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得心应手、游刃有余、沉稳自信地诊治病人,提高中风疾病的救治率和康复率,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
参考资料:

1.神经病学,第三版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2.内科学,第九版,陈灏珠,钟南山,陆再英等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中华临床医学影像学神经分册,戴建平,北京大学出版社;

4.方剂学,李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5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52 thoughts on “从影像辨治中风|平启年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