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6日

赵瑞周先生是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,兴化医派的灵魂人物,师承名医赵海仙,本人获赠赵瑞周医案以后,即置之案头,白天临证,晚间阅学,学之思之,于不惑处深思,于景仰中前行。

在医案肝阳篇及中风篇,赵瑞周先生曾多处着笔“体丰气虚”,体丰即肥胖,赵瑞周医案肝阳篇第85例记载:“体丰气虚,湿痰困重,脾失健运之常,土虚则木旺,浮阳上腾,头眩内热。”

并言:久延防成类中,类中,意即中风,赵瑞周对中风的记载,与现代临床基本一致,于肝阳篇的记载之症候颇多,比如:上腾阳络、头眩耳鸣、头痛、头目眩晕而痛、头眩而痛、头眩心悸、头痛心悸等,上面诸症多见于现代高血压病。

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,肥胖会导致高血压,会导致中风,根据现代医学研究,BMI≥28即可诊断为肥胖,BMI(kg/m2)= 体重(kg)/身高2(m2),此外,男性腰围≥85cm,女性腰围≥80cm,也可诊断为肥胖。

赵瑞周认为肥胖者多肝阳、多中风的理论及临床,与现代的理论及临床基本一致。赵瑞周认为的“体丰气虚”,应该是从气虚的角度阐述肥胖的机理。

气的概念最早出现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在中医理论中,“气”是一种无形的、动态的能量,它充盈在我们的身体内,能促进、维持、推动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或生理功能,包括生长发育、生化免疫等生理功能。那么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?

从中医理论上讲,人体一旦气虚,机体脏腑功能减退,脾胃受纳运化失健,所食之物不能被有效利用,人体既没有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,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或垃圾排出,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能进行气化,或未能进行充分的气化,最终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,滋于皮下,形成肥胖。

那么,如何快速判断肥胖者有没有气虚?

气虚者,常表现为有气无力,身体虚,做事情无精打采,懒得动,容易困,喜坐喜躺,躺下来就不想起来,稍微活动即四肢无力而需要休息,肌肉软软的,观其面色是白的,或者偏白,或者偏黄白或萎黄,大便多是偏烂的,呼吸短促,运动易出汗,甚至静坐时亦会汗出。

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脉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,比如他的舌质多为暗淡,舌边有齿痕,舌体常胖大,脉濡无力,或沉细无力。

宋代杨仁斋认为:“肥人气虚生寒,寒生湿,湿生痰,故肥人多寒湿”,清代叶天士认为“夫肌肤柔白属气虚,外似丰溢,里真大怯,盖阳虚之体,惟多痰多湿”。

由此可见,肥胖总属本虚标实,气虚阳虚为本,多痰多湿为标,另外,痰湿内蕴,同样会进一步的耗气伤阳,故治疗肥胖,应该以补气为主,兼以补阳、化痰,气足,阳气足,气化功能增强,那么痰湿、水饮,甚至浊毒即可自动排出体外。

所谓治标不如治本,治病必先求因,减肥或者治疗肥胖症亦是如此。

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,才能对症下药。

在涉及体丰的案例中,赵瑞周常使用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贝母、竹茹、省头草等中药,即二陈汤加减,从健脾而补气,并达到化痰的功效,对于气虚痰湿型肥胖很对症,从五行上来讲,土运脾健,则肝木疏泄有度,肝阳、肝风不治而解。

读赵瑞周医案,就像陪侍在名医之侧,观摩着他的诊病处方,聆听着他的教诲训讲,沉醉于他的精妙医术,领略着他的儒心仁术,如遇明师,如沐春风,酣畅淋漓。

本文已于2023年12月15日发表于兴化日报中医专刊

图片来自南通大学医学院的王军老师,在此致谢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