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6日

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,属于中医的“冬病夏治”范畴。

祖国医学《内经》提出: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夏日养阳”,认为夏为阳,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。

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,在三伏天时,选择对症的疾病,通过穴位贴敷中药,利用药物对皮肤产生微面积化学性、热性的刺激,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。

在三伏天使用三伏贴,能够帮助增强人体的阳气,驱散人体内的阴寒之气,甚至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。三伏贴的使用,能充实阳气、增强正气、提高抵抗力,减少冬季易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病情严重性,甚至实现疾病的控制。

三伏贴,由于不经过消化道、肝脏、肾脏,不需要输液,且治疗期间也不影响其他药物的正常使用,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绿色治疗方案,因此得到广大病友的推崇。

这就是三伏贴的优势,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优势。

1

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的病友中,辨证为气虚、阳虚、寒凝、寒痰、寒瘀等的疾病很多,包括中风恢复期、中风后遗症、眩晕、头痛、记忆力下降、痴呆、失眠、周围神经病、脊髓炎、肌肉萎缩等疾病。

这些辨证为气虚、阳虚、寒凝、寒痰、寒瘀等的疾病,或者辨证为气虚体质、阳虚体质的疾病,疲劳易发,受凉、遇寒易发,冬天易发,适宜使用三伏贴。

气虚体质的朋友,常表现为神疲乏力、无精打采,稍微活动,即感无力或气喘、汗多,容易犯困,皮肤及肌肉松弛,语音低微。

这些气虚体质的朋友,观其面色往往是白白的,或者偏白,或者偏黄白或萎黄,大便多偏烂,舌质多暗淡,舌边有齿痕,脉濡无力,或沉细无力。

阳虚体质者,通常比一般人怕冷,甚至常觉恶寒(但不一定有发热),平素穿衣较多,喜欢戴帽子,甚至于炎炎夏日,都会穿着厚厚的羽绒服,戴着厚厚的帽子,稍微受点风寒或疲劳,就会感冒、咳嗽、气喘、胸闷、拉肚子。

阳虚体质者,通常喜欢安静,常表现为目暝倦卧,声低息短,少气懒言,喜欢温暖的环境,喜欢喝热饮。
舌质往往淡红或淡白,或者淡青,舌体胖嫩,舌边齿痕,甚至如锯齿样,常满口津液,口吐清水,唾液多,流涎,伸出的舌头水滑水滑的,甚至能滴下水。

搭脉则脉息无神,浮空或细微无力或沉,尺脉沉迟而无力,无论怎么按压,脉象总是软软的、濡濡的。这种阳虚体质,多见于老年人,或者久病、大病之后的朋友,或者长期使用抗菌素、清热解毒类药物的朋友。

现代社会,因为空调、久坐、熬夜、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,阳虚体质者越来越多,辨证为阳虚、寒凝、寒痰、寒瘀的疾病也相应增加。

2

三伏贴,利用自然界的“温、热”,温补阳气,散寒驱邪,调节阴阳平衡,增强抵抗力,从而达到延缓病情进展、减少或预防疾病发作、延年益寿的目的,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。

三伏贴使用的药物,常包括肉桂、吴茱萸、细辛、白芥子、元胡索、甘遂、丁香、川芎、羌活等中药。常用穴位有:大椎、命门、脾俞、神阙、关元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
临床上,根据不同的疾病,或者根据不同的体质,还可选用风池、内关、神门、夹脊、三阴交、丰隆、合谷等穴位,进行三伏贴的治疗。

3

使用三伏贴的朋友,建议先请医护人员进行辨证分析,看看是否属于气虚、阳虚、寒凝、寒痰、寒瘀等疾病,或者是否辨证为气虚体质、阳虚体质之疾病,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三伏贴,注意不可强求,并应该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。

对于阴虚阳亢、肝火上炎或湿热内蕴体质的朋友,三伏贴不适宜,甚至可能适得其反,请务必小心在意。

对于存在下面情况,暂时不要使用三伏贴,请各位朋友注意:急性发热或感染期、严重糖尿病、肿瘤、严重心肺功能疾病、对贴敷药物过敏者、皮肤有湿疹、疱、疖以及破损者、妊娠期、哺乳期女性、2岁以下的小朋友。

贴敷后局部皮肤如果出现瘙痒,请立即揭下药贴,然后用湿毛巾擦拭贴敷局部皮肤,不要用手搔抓以防破溃感染,如果仅为轻度发痒,或者发热发红为正常,贴敷期间建议清淡饮食,不要进行剧烈运动。

三伏贴,一般每伏(10天)贴1次,连续贴3-4次,为1个疗程,一般建议连续贴3年。

下面是2024年兴化市中医院使用三伏贴的时间表:一 伏:7月15日至7月24日,二 伏:7月25日至8月13日,三 伏:8月14日至8月23日,伏 后:8月24日至9月3日。

参考资料:

1.中医内科学,吴勉华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2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