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6日

黛玉初到贾府,谨言慎行,时时在意,凡事藏心,步步留心,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,多行一步路,惟恐被人耻笑,聪慧风流、倾国倾城之潇湘仙子,竟变得郁郁寡欢。

“郁”,多理解为抑郁或忧郁,其实还有“不通”或“滞”的意思,比如《吕氏春秋》、《左传》及《汉书》等有:精气郁也、郁湮不育、忠良切言皆郁于胸等句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,曾讲述了木郁、火郁、土郁、金郁、水郁等五郁病机,后来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,明代吴正伦进一步总结郁证的治法:气郁则开之、血郁则行之、痰郁则消而导之、湿郁则燥之利之、热郁则清之、食郁则消之等。

根据临床探索及经典研究,其实应该还有寒郁,比如寒郁在表的发热恶寒无汗,寒郁在肺的咳嗽气喘,寒郁在经络的腰痛、中风。

对于寒郁之疾病,我们该怎么办?应该怎么治疗?

根据伤寒论的研究,麻黄能散寒郁,所以对于寒郁之疾病,可以使用麻黄。

麻黄是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第一味中药,一般认为麻黄是用来治疗表证的,经过仔细研究,如果从散寒郁的层面看,麻黄的作用应该更大、更广泛,甚至更精准。

比如通过散在表之寒郁,从而治疗发热恶寒的表证,

比如通过散在肺的寒郁,从而治疗咳嗽气喘之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癌等疾病,

比如通过散在经络的寒郁,从而治疗腰痛、中风、肌肉萎缩、周围神经病、脊髓炎等疾病。

比如通过散神明之寒郁,从而治疗头昏、头痛、痴呆、抑郁、脑肿瘤,甚至意识模糊、昏迷等疾病。

关于麻黄治疗中风的论述很多,比如金匮要略及千金要方的续命汤,其中就有麻黄,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机理及争议很多,并已经持续千年之久,其中辨别的关键,在于病机的分析,在于辨证论治,总不过是差之毫厘、谬以千里罢了。

根据辨证论治,治疗中风的方剂千差万别,个体化处方的差异很大,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使用丹参、红花、川芎、桃仁、三七等活血化瘀的中药。

对于那些中风后肢体无力、手脚冰凉或发冷的病友,考虑经络寒郁者,就可以使用麻黄,必要时还可以加入桂枝、肉桂、仙灵脾、菟丝子,甚至加入附子、乌头、细辛等中药,以通阳、助阳、润阳、扶阳、回阳、救阳等,还可以根据辨证论治,合并使用补阳还五汤、益气聪明汤、四逆汤等方剂。

比如两年前,西门那个脑出血一月余的阿姨,住院半月,服中药半月,但左侧上下肢仍然一点不能动,坐着轮椅到我门诊的阿姨,虽才初秋,却已羽绒紧裹,我摸着阿姨冰冷的手臂,体会着她沉迟之脉象,果断地给她使用了麻黄,并加入桂枝、附子、细辛等药物,三天后复诊的阿姨,神采显增,左侧上下肢的发冷明显改善,持续服药三月的阿姨,是自己走着到的我门诊,到我发文的这天,阿姨不但生活自理,还能照顾有点反应迟钝的老爷子。

所以在临床中,如果发现疾病存在寒郁,尤其是那些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,那我就会大胆的使用麻黄,包括生麻黄,使用后疗效很好,很满意。

当然,在临床处方麻黄时,我们不仅要辨别寒郁的病机,而且还要辨别病人的麻黄体质,比如病人是不是皮肤粗糙、体格粗壮、肌肉发达、不易出汗等。

如果病人体质比较差、或者病人汗出较多,那么应尽量避免使用麻黄,如果使用,那么只能使用小剂量,并适当配伍桂枝、黄芪、山萸肉、仙鹤草等中药。

对于脉弱无力、或者脉象结代的病人,那么最好还是不要使用麻黄。比如就像雪芹笔下的林妹妹,走路都弱柳扶风般的娇滴滴人儿,最好选用逍遥散、四君子、十全大补丸等补益之方剂,并且去积极运动健身以增强抵抗力,而不要随意的使用麻黄。

本文已于2023年1月13日发表于兴化日报,原文题名:除了杜康,何以解郁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