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是脑病科每天可见的疾病,中风者病前常常威武雄壮,甚至豪言壮语:我虽然有高血压、糖尿病,但我一顿一斤酒,一年了,不是啥事也没有吗?
一旦中风,病后流泪后悔者比比皆是,霎时撒手人寰者也是时有发生,从年高八旬的老人家,到年富力强的家中顶梁柱。
中风具有发病率高、复发率高、致死率高、致残率高、并发症多的特点。
40%的病人,中风后6个月内生活不能自理。
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,我院每年都参加世界卒中日的宣传及义诊,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预防卒中的宣传及忽悠。
比如,2024年,我们就呼吁:体医融合,战胜卒中,这句口号的含义其实很简单:运动能预防卒中。
得了中风后,要想治疗中风,首先必须对中风的诊断能够了如指掌,必须对中风的情况能够深刻剖析,无论对于西医医生,还是中医医生,这些功夫的修炼,都在于孜孜不倦的学习,在于时时的体会及感悟。
在中医,尤其要注意修炼搭脉的基本功,通过脉象,初步判定病人的病情,以及中风的定位定性。
1
急诊室又来了一个被轮椅推过来的奇怪男人,男人的头始终向右歪着,眼睛歪斜着向右看,病人家属着急地问我:“这是个什么情况啊?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?”
我托起病人的右手,告诉家属:“病人得了右侧额叶大面积脑梗,而且是脑栓塞,很严重,要住院治疗。”
“唉,你怎么知道的呢,病人带来的头颅CT片你还没看呢?”
“哦,你来看看,病人的左上肢是不是软塌塌地下垂啊?病人的左下肢是不是不合时宜的外展?这些都得中风的表现。”
“病人的脉象无力而结代,属于房颤脉,结合上面这么多的征象,以及老年病人的急性起病,所以我推断病人应该为右侧额叶大面积脑栓塞。”
房颤在脉象上表现为快慢不齐、力量不一,如果同时听心脏,还可以检出短绌脉,而房颤是中风病相当常见的原因。
搭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教科书上可以分为24种或者28种,有的脉学书上分为上百种,西医的教科书上还描述了水冲脉、奇脉、交替脉等脉象,其实心动过速、早搏、脱漏等心律失常,也可以通过搭脉而获知。
在临床工作中,病人入院后一般只查普通心电图,只有在考虑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时,才会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,但普通心电图做的时间很短,长的做几分钟,短的只做十几秒,这样短的心电检查,常常会遗漏心律失常及房颤。
而搭脉的时间则能长,我们常常在问诊时,同时为病人搭脉,搭脉的时间往往很长,甚至会搭十几分钟以上,这样,就能明显地增加心律失常及房颤的检出率。
2
在业余学习中,为了记忆及描述的方便,我们喜欢把人类的额叶,分为前、中、后、下、腹等五个部分。
在额中回后部,存在双眼的侧视中枢,我们的双眼之所以能够灵活的左看看右看看,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功能强大的侧视中枢。
如果额中回后部病变,就会出现向病灶侧凝视的情况,比如上面脑栓塞的老男人。
额叶的后面,就是最著名的运动皮质,运动皮质的功能定位就像一个倒立的小人,双脚在上,而头部在下,如果运动皮质损伤,那么对侧的肢体就会出现可怕的瘫痪。
在华山医院学习的时候,赵重波老师曾出过这样的题目:如果一个病人膝关节以下瘫痪,同时伴尿便障碍,那么是什么疾病?
其实这就是额叶后部的旁中央小叶病变的特点,旁中央小叶对应于倒立小人的双腿和双足,以额叶脑梗死及脑膜瘤多见。
3
上文中那位急诊中风的病人,在和我们交流时,能听懂我们讲话的意思,但他的讲话,却是断断续续的很不流利,而且讲话很费力,但表达的效果很差,家人及医生都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。
我告诉家属,额下回后部有一个运动性语言中枢,病人特殊的言语,就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的表现。
实际上,根据言语情况,就可以辨别大脑哪一部位生了病,或者是不是类似霍金的渐冻症,或者是不是重症肌无力等等。
对于听声音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疾病,我曾经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—“闻而知病”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。
4
中风病人逐渐开始烦躁不安,家人急得团团转,我告诉家人,其实这就是额叶的前部出现病变的反应。
病人如果能够跨过这道危险关,那么后期反而会反应迟钝、情感淡漠、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缺乏兴趣、记忆力减退等情况,病人对任何人都会冷冷的,智力逐渐下降,从而出现了血管性痴呆。
病人可以持续数小时看着报纸,哪知他根本没有阅读,可以长时间注视窗外,好像在欣赏窗外美好的景色,哪知他其实什么也没有看见。
还有很多前额叶损伤的病人,会不注意仪表整洁,整天邋邋遢遢的,脸也不洗胡子也不刮,甚至会不知羞耻的随地大小便。
老年人随地大小便的情况,你见过吗?如果见过,要么这位老人素质出了问题,要么这位老人可能中风了,或者前额叶生病了。
5
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以搭脉准确而闻名,当时的人们甚至都说他具有“透视眼”。
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确立了祖国医学“辨证论治”的规律,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,他的著作中十分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,已经在全世界获得推广及认可。
魏晋时期的医家王叔和撰写的《脉经》,是一本非常好的书,《脉经》中将脉象归纳为24种,并详细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,如“浮脉: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”;“沉脉:举之不足,按之有余”。
临床实践中的搭脉,一般为桡动脉,讲究三部九候法,即寸关尺、浮中沉,是最基本的要求,其实还应该包括诊察颈动脉、腹部动脉、股动脉、足背动脉等,还应该扩展为听诊,甚至包括血管的多普勒、磁共振及CT的血管成像,以及DSA。
现代的中医要想修炼成高手,这些都应该懂,甚至应该精通。
搭脉的学问很深,在于博学、专业、思考、体会,在于耐心、细致,在于心平气和,在于你脑子里的知识库,还在于你究竟在想什么。
石头记中的元春,是贾府的靠山,元春在,贾府旺,元春亡了,贾府随即就衰败了,雪芹笔下记载,元春最后死于“痰厥”,根据研究,其实就是死于中风。
秦可卿托梦时曾说:“三春去后诸芳尽,各自须寻各自门。”那么同样的,不同的脉象,不同的脑叶、不同大脑部位的病变,也应该对应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。
只有精准的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,也才能更精准的遣药处方,也才能更好的治病救人。
参考资料: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2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3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4.诊断学,第七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;
5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吴承玉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1 thought on “从脉象,到额叶中风的神奇探索|平启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