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学的璀璨星河中,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迹,它们熠熠生辉,犹如星辰。
比如在人体最繁复的脑桥上,上帝之手竟然在此烙下了一枚独特的印记:十字面包征。
试想一下,当你凝视头颅磁共振影像时,脑桥上的十字印记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,是否让你感到心弦一震,好奇与惊讶交织?
这神秘的十字面包征,在医学影像的世界里,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们医者的探索之路。
特别是在我们脑病科,面对复杂难解且令人头疼的多系统萎缩时,”十字面包征”更是成为了我们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。
1
我们的神经系统如同最精密的仪器。而多系统萎缩,就像上帝之手不经意间按错了按钮,扰乱了小脑、锥体外系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和谐。
如果小脑受到影响,我们的步伐就会变得蹒跚,我们会像醉汉一样,言语变得含糊,动作不再流畅。
如果锥体外系受损,我们的行动则会日渐迟缓,身躯僵化,恍如得了帕金森之症。
而如果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,那么当我们在站立或起身时,便会感到头晕目眩,甚至排个尿,也会摇摇欲坠,跌倒在厕所里。
2
多系统萎缩的成因,至今仍如雾里看花,可能与环境、遗传有关,亦可能与神经元内α-突触核蛋白的异常积聚有关。
这些蛋白在大脑中的堆积,好似一群淘气的孩童,在无意中酿成了一场大祸。
多系统萎缩的诊断充满挑战,误诊率高,并发症多,病友的生活质量往往会急剧下降,甚至短期内就会卧床不起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
遗憾的是,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药能够根治多系统萎缩。
3
所以,多系统萎缩的治疗之道,重在早期诊断与辨证施治。
在这方面,中医中药填补着西医的空白,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中医将多系统萎缩视为痿症,认为系肾虚所致。
肾,被视为生命的源泉,与生殖、成长、骨骼、脑髓等密切相关。
明代医家张景岳更进一步阐释了肾的奥妙,认为肾藏精、精生髓、髓养骨、骨生力,肾乃阴阳之根,其阳温煦全身,其阴滋养五脏六腑。
《内经》有云:“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。”
在临床实践中,我们根据多系统萎缩病友的具体情况,灵活运用六味地黄丸、金匮肾气丸、虎潜丸、左归丸、右归丸、龟鹿二仙胶等经典方剂。
使用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牛膝、菟丝子、肉苁蓉、锁阳、何首乌等中药。同时结合是否存在肺热伤津、湿热浸淫、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、瘀血等情况,施以不同方药。
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,更辅以食疗之法,推荐病友食用具有补肾益气作用的食物,如黑枣、黑芝麻、核桃、山药等。
痿证的治疗,既复杂又漫长,关键在于精确辨识肾虚的类型,肾阴虚、肾阳虚或阴阳两虚,并巧妙调和脏腑之间的平衡,秉承精准医疗的理念,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之治疗方案。
4
在治疗过程中,我们经常鼓励病友加强锻炼,如进行直线行走、金鸡独立等,以增强平衡感与肌力。
加强锻炼与护理,严防跌倒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,能够帮助病友延缓病情、减少并发症、提升生活质量。
无论对于多严重、多疑难的疾病,我们都认为: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,每一次努力都值得期待。
脑桥“十字面包征”,如同多系统萎缩的独特指纹,引领我们在大脑这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探寻疾病之踪迹。
它虽非人工刻意为之,却成为我们识别这一特殊病症的关键线索。
医生们也如同福尔摩斯般,通过解读这些“十字面包征”的隐秘信息,揭开疾病的层层面纱,引领我们走向人生健康而长寿的幸福殿堂。
参考资料: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2.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,贝尔、刘宗蕙,海洋出版社;
3.中医内科学,吴勉华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4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
5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