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胖子越来越多。

2022年全球数据显示,约8.8亿成人患有肥胖症,其中女性5.04亿、男性3.74亿),如果加上同年的1.59亿肥胖症儿童,总计超过10亿人肥胖。

根据现代医学研究,BMI(体重(kg)除以身高的平方(m²))≥28即可诊断为肥胖,此外,男性腰围≥85cm,女性腰围≥80cm,也可诊断为肥胖。

中医认为,肥胖人群多属于痰湿体质,这种体质的人群更易中风,中医自古就有 “ 肥人多痰湿 ” ,及 “ 肥人多中风” 的说法 。

肥胖还被公认为是2型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脂肪肝、睡眠呼吸困难等疾病的危险因素,而这些疾病进一步增大了中风发病率。

痰湿被认为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,特别是形体肥胖之人,如果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,肥胖之人更容易发展为中风。

提到痰湿,大家就想到咳嗽后的咯痰,这是有形之痰,容易辨别。

然而,在临床上,无形之痰更为常见。

1

从中医角度来看,痰湿源于脾,脾虚会导致痰湿的产生,这些痰湿会贮存于肺,并流转至经络,形成无形之痰湿,进而影响全身,可以引发各个系统的疾病,比如中风、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痴呆、帕金森病、肿瘤、风湿、心悸、胸痹等疾病,尤其是中风。

无形之痰湿在中风病的辨证中,极其重要,无形之痰湿阻塞经络,影响气血运行,导致中风偏瘫,痰湿上扰清窍,影响神明,导致中风后记忆力下降、反应迟钝、痴呆。

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认为膏脂与津液同源,是津液之中比较稠浊者,并能化入血中,但如摄入过多,膏脂的利用、排泄失常,那么多余的膏脂就会化为痰浊或痰湿,痰湿之浊者,称为痰浊。

痰浊阻于脉络,滞塞气机,久则瘀血内生,痰瘀胶结,脉道狭窄,最终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,斑块脱落或血管狭窄,则导致中风。

一般认为颈动脉斑块为瘀血,但根据研究及临床经验,考虑更多的应该是痰湿或痰浊,临床治疗中,更应该重视化痰、化湿。

2

中风之初,常为实证、阳证,比如痰浊血瘀、痰热腑实、肝阳痰浊、痰蒙神窍,和痰湿的关系相当密切。

痰浊血瘀时,常使用温胆汤、二陈汤、血府逐瘀汤、桃红四物汤等方剂。

痰热腑实时,常使用星蒌承气汤、大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等方剂。

肝阳痰浊时,常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、天麻钩藤饮、镇肝息风汤等方剂。

痰蒙神窍时,常使用安宫牛黄丸、礞石滚痰丸、通窍活血汤等方剂。

中风急性期后,多为虚证、阴证,这时常表现为气虚痰浊、气虚血瘀、阳虚痰浊、阳虚血瘀等,和痰湿的关系同样密切。

治疗时,常使用补阳还五汤、八珍汤、二陈汤、温胆汤、血府逐瘀汤等方剂,因痰湿为阴,所以中风后期的治疗,还常使用温阳、通阳、润阳,甚至回阳。

临床上发现,对于中风后的病人,如果有疲乏无力、困倦欲寐、脉微而细等情况,即使没有明显恶寒肢冷的虚寒或阳虚征象,我们也可以加入桂枝、菟丝子、仙灵脾、巴戟天、附子等药物。

3

除了肥胖及血管斑块外,无形之痰湿还有什么特点?我们该怎样才能认识和辨别无形之痰湿?

其实临床上辨识无形之痰湿的抓手其实还是有很多的。

比如面部油腻,鼻部油腻,头发油腻,甚至有的朋友面部、鼻部、头发油腻发光,脸上容易长痘痘。

喉中痰多,稍微咳咯一下就会有痰,或吐出很多的痰,或者总感觉喉中有痰,吐不出咽不下。

嘴巴起粘、口中发甜,或者容易有口臭、口中异味,嘴巴味道大,容易恶心呕吐,甚至刷个牙都会恶心个半天。

早上起来,常感觉头不清爽,好像没睡爽,甚至头重重的,像裹着个布,或者带着个帽子。

容易犯困,整天没精打采,总想偷懒,不想动,最喜欢躺床上,喜欢睡觉。

不能吃补品,吃点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阿胶,就感觉肚子胀胀的,不舒服。

大便黏腻,排便不清爽。

常胸闷憋气,喜欢叹气,阴雨天会加重。

睡眠打鼾,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。

常感觉肢体酸重,或者身体发重、发沉,总是感觉活动障碍而不灵活。

身体内易形成肿块、结节。

舌体胖大,舌苔厚腻并有齿痕等等。

4

痰湿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先天遗传、过食肥厚、情志抑郁、久坐不动等。

另外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还指出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这表明痰湿还与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中医认为脾主运化,负责运化水液,若脾虚则水液代谢障碍,久之凝聚成痰,与湿邪相搏,形成痰湿。

所以,临床治疗痰湿,化痰、化湿的同时,非常强调健脾。

临床在仔细辨证的基础上,根据不同的痰湿病机进行健脾化痰、燥湿化痰、理气化痰、清热化痰、通腑化痰,或者开窍化痰、解郁化痰、补肾化痰、通阳化痰、活血化痰、熄风化痰等。

常使用二陈汤、涤痰汤、温胆汤、陷胸汤、承气汤、通窍活血汤、菖蒲郁金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方剂。

轻盈的身体,是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,健康的身体,是生命幸福吟唱的基石。

让我们从今天起,调整饮食,调畅情志,增加运动,远离肥胖和痰湿,不要让肥胖成为生活的绊脚石,不要让痰湿成为侵蚀健康的隐形杀手,让生命因健康而美丽,让生活因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。

参考资料:

1.中医内科学,吴勉华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2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方剂学,李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4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5.中药学,钟赣生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