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溶栓是个与时间赛跑的技术活,8月20日晚上,当我们争分夺秒给急性脑梗病人溶栓20分钟时,病人瘫痪的右上肢竟然能抬举,溶栓到一小时,病人瘫痪的右下肢竟然已经能完全抬举,看着中风病人的显著疗效,作为医生的我们,和病人及家属一起,欢喜不已,激动不已。

1

华山董强老师,曾在天坛会授课时告诉我们,在我国,2020年时,40岁以上的人群中,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发生过脑卒中,目前存在340万人新发卒中,全国大约有1780万人患脑卒中,23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。

中国新发脑卒中的病人数超过了美国的61万和欧洲的112万,约占全球每年新发卒中病例数的1/4。

吸烟,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,却是20%的卒中致病原因,在年轻的卒中病人中致病率更高。

这些数字,冰冷而沉重,但每一个数字背后,实际上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一个个被疾病破坏的家庭,都是一段段生命的悲欢离合。

中风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,病人可能在一瞬间从健康状态跌入生命的低谷。

中风,就如不请自来的恶魔,它的突然造访,往往让人措手不及。

偏瘫、失语、认知障碍……这些后遗症,更如同一道道沉重的枷锁,锁住了病人的自由,也痛苦了家人的心。

对于急性脑梗我们该怎么办?是立即开展溶栓?还是熟视无睹,听之任之?

2

循证医学证据告诉我们,急性脑梗死发病4.5 h内,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。

阿替普酶是溶栓最常用的药物,阿替普酶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,降解纤维蛋白,从而溶解血栓。

早在1981年,研究人员观察到,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卒中动物模型的神经功能。

1995年NINDS研究证实,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3 h内,给予rt-PA静脉溶栓,能显著改善90 天的神经功能,且每治疗3.1个病人就有1人因此获益。

2008年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(ECASS)显示,在发病后3~4.5h内,阿替普酶溶栓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,并能增加30%预后良好的可能,虽少量增加出血的发生率,但与3 h内溶栓治疗的出血率相当,不良事件和病死率亦相当。

2023年,我国急性脑梗治疗指南指出,对急性脑梗发病4.5 h内的患者,按照适应证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严格筛选后,应尽快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,而且为Ⅰ级推荐,A级证据。

从1981年的动物实验,到1995年的NINDS研究,再到2008年的ECASS研究,再到2023年我国急性脑梗治疗指南,每一步,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。

3

当然,溶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是有一定风险的,尤其是脑出血的风险。

根据国内外指南及研究统计:每溶栓100个患者,约有12-16人获得良好预后,最终共有32个人获益,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的比例一般为6人,其中3人的出血是没关系的,3人转归较差,其中2人病情恶化,其中1人会严重致残或死亡,但实际上并不增加总体脑梗病人的死亡率,也就是说,如果不溶栓,那么病人死亡率更高,溶栓降低死亡和残疾比例。

所以,如果在时间窗内,听从专业医生的话,赶紧溶栓吧,溶栓的获益是风险的十倍!

天坛医院的杜万良老师曾讲,如果就诊早、梗死面积小、并发症少,那么脑出血的并发症就会明显减少。

所以,应该这样讲,如果严格把握时间窗、适应症及禁忌症,那么,在专业指导下的溶栓风险完全可控,溶栓后的脑出血并不可怕。

从总体的大数据看,脑梗死静脉溶栓获益应该是风险的10倍,溶栓再通率大约为30-40%,大约50-60%可能溶栓后无明显再通,症状无明显改善,但在以后的恢复中也要比不溶栓更好。

所以不管从短期还是长远的角度来说,溶栓都是有获益的。

想当初我在北京天坛学习时,天坛医院的神内ICU,来一个溶一个,流程很顺畅,顺畅到令人印象深刻。

关于溶栓,2021年3月,国家卫健委亲自发文要求重视溶栓,提高溶栓治疗比率。

但在现实世界中,因为诸多方面的限制,我国2018年的溶栓率也仅仅为24.2%,近几年也是进展缓慢。

其中最重要的耽误原因,是病人家属因为不理解急性脑梗的复杂及严重性,造成盲目害怕,而导致的沟通困难及不配合,部分属于医生理念不到位。

我的华山老师方堃,他正在推进的红手环运动,主要就是关于卒中救治的溶栓运动,他用行动告诉我们:每一次溶栓,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救赎,都是对家庭的一次重生。

4

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,女人的肢体功能明显恢复,原本瘫痪的右侧肢体竟然完全恢复正常。

女人脸上露出的笑容,如同春日的阳光,温暖而明媚,那是对重获健康的喜悦。

对于急性脑梗,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赛跑。

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,溶栓治疗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,更是对顽强不息的生命的颂歌。

每一次成功的溶栓,不仅仅是挽救了一个生命,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,每一次溶栓,都是对医生专业能力的考验,都是病人及其家庭的希望之光。

亲爱的读者,你是否也曾想象过,当生命遭遇挑战,当健康受到威胁,我们该如何选择?

是勇敢面对,还是退缩不前?

让我们一起思考,一起行动,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尊严,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。

​参考资料:
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2.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,贝尔、刘宗蕙,海洋出版社;

3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4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