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少华老先生昨天走了,走得让人心痛。
王少华老先生是兴化市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, 学术造诣非常深厚,治学严谨,医德高尚,医术精湛,成就彪炳,是我们中医院的骄傲,也是兴化的骄傲。
我虽非弟子,慕于老先生的学识,亦曾到他的门诊学习过,先生相貌堂堂,仪表端庄,看病仔细,搭脉认真,问诊耐心,细语和声,让人如沐春风。很多人说,坐在王少华面前,病就好了一半,是有道理的,他的成竹在胸,给人以信心,他的温文尔雅,给人以温暖。
老先生的处方很有特色,前半部分是门诊记录,四字对仗,笔法流畅,后半部分则是处方用药,君臣佐使,遣方精当,王老的处方自成一体,让人往往从一张处方的阅读中,似乎就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病友跃然纸上,喝着老先生开的中药汤剂,霍然而愈。
老先生平时讲话总是那么的平和而缓慢,但在向我们讲述中药及方剂时,速度却极快、极流畅,仿佛又回到他早年河北中医学院的课堂,用易颂余主任的话来讲,那就如打机关枪一样,突突突不停,真的是捻熟于胸,既令人目不暇接,又令人神往。
我儿子小时候有次发热,我抱着在病区哄着时,老先生正好从那经过,我忐忑不安地上前,局促而小心地向老先生打招呼,请老先生帮小儿诊治,老先生竟然一点也不拿大,很慈祥地摸摸小儿的额头,低声细语地问了我几个问题,轻轻地搭了小儿的脉,然后就站着给小儿开了张处方,小儿服用一剂后就好了,老人家当时的风范,至今我是记忆犹新。
老先生为人师表、儒雅谦逊,自己勤奋向上、严谨治学的同时,很注重后辈人才的培养,我南通医学院硕士毕业拿到学位后,曾心心念念地想跟老先生后读个博士,也曾向院领导提出申请,但因老先生身体等原因,未能如愿,引为此生之憾事。
老先生一生以医济世,诊病无数,救人无数,找他看病的人很多,往往夜里就来排队挂号,20年前我还在值急诊夜班时,常有熟人要我夜间代为挂号,那时老院挂号大厅晚上就有人开始排队等候,凌晨时就开始吵吵闹闹,成为中医院一景。
老先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,作为创院学科带头人分配到河北中医学院,当时叫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,曾历任本草方剂教研组组长、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,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。
1962年调回兴化后,历任兴化市中医院院长,江苏省中医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,扬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,泰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,江苏省劳模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,2012年获兴化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。
老先生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,发表专著《中医诊疗阐微》、《中医临证求实》,他的每篇文章及书籍,我都曾经无数次的阅读学习,并使用到临床,对于老先生在中医脑病方面的研究,我还曾专门撰写了《王少华在中医脑病方面的学术思想探讨》PPT,并在2019年江苏省脑病学术年会上讲授,得到了省内外广大中西医学者及医师的赞誉和肯定。
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过:“具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,文化底蕴深厚,医界同仁均称之博大精深……目前,中医学面临着多层次、重压力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……这就需要有众多的‘铁杆中医’来坚守前沿阵地,从而再建中医大厦。”
他还曾热情寄语中青年中医: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,呼唤更多的上工与巨匠。
老先生受到中医学界和社会的普遍敬仰和尊重,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每次到兴化讲学,都要亲自登门拜望王老,他对王老十分钦佩,赞之曰:“先生真名医也”。
兴化中医院现在一院两地,床位800张,已经颇具规模,这里名医荟萃,有8个泰州市重点专科,一个省重点专科,还有两个专科已经走在省重点专科创建的路上,医院的发展蒸蒸日上,马上还要创建三级医院,在得到群众赞誉和认可的同时,人们更加怀念中医院的“国宝”—王少华老先生。
在缅怀先生的同时,我们更需牢记先生的嘱托,继承先生的遗志,精诚团结,凝心聚力,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,弘扬祖国医学,传播中医文化,普惠众生,济世救人。
先生虽去,风范长存!
本文写作与2023-01-08 19:13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