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近来门诊一则医案,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,介绍如下。

2023年9月5日,苏某,老年女性,70岁,主诉尿频一月余,有时尿失禁,下腹部不适,自述尿道肉阜术后发生,已经住院输液及口服抗生素一月余,多处就诊无效,痛苦异常,难以言表。

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我,至我门诊就诊时,病人仍在口服头孢克肟及磷霉素两种抗生素,既往高血压史,刻诊:面黄乏力,大便烂稀,每日1-3次,有时并粘冻,查舌质偏红,苔薄干后微黄,脉弦滑,考虑下焦湿热,合并气虚。

耐心劝说病人至专科治疗无果,病人强烈请求中医治疗,不得已,先予以清热利湿,兼以补气健脾,稍佐利气活血,方选小蓟饮子加减,并要求停用抗生素。

方药如下:大蓟、小蓟、蒲黄炭、通草、生地、砂仁、木香、仙鹤草、黄芩、淡竹叶、茜草、乌药、太子参、薏苡仁、甘草,7剂。

14日二诊略改善,大便如常,小便后小腹空痛胀满,面略黄,怕冷,舌质淡,稍边齿,苔薄脉濡,去薏苡仁、木香、黄芩,加沉香、黄芪、白术、肉桂、仙灵脾,加大补气健脾,加入温阳之肉桂、仙灵脾,7剂。

21日三诊神振,小便改善,诉未尿失禁,去大蓟、小蓟、淡竹叶、通草,加大黄芪肉桂用量,加入山药,加大温阳补气力量,7剂。

病人治疗后,感觉很好,自停中药一月。

一月后,病人感觉仍有无力,遂于10月19日又来复诊,复诊时神振,面黄改善,有时上腹胀满,舌淡红,苔薄脉略弦滑,无明显邪实,仍去大蓟小蓟,在三诊方中加巴戟天、桂枝,加大温阳化气力量,另陈皮泡茶,7剂。

10月26日五诊,诉近一周来切口部位疼痛,小便次数多,但少腹不适较前改善,已无尿失禁,加木蝴蝶、刘寄奴,加大蒲黄炭用量,继续补气健脾、温阳化气,加强活血化瘀,另外使用木蝴蝶修复黏膜,7剂。

11月2日六诊,诉改善,体重增,加益智仁温阳补肾,此后谨守益气健脾、温阳化气,少佐活血,前后共使用中药治疗二月,病人尿频、尿失禁、腹部不适全部消失,面泽神振,舌淡红,苔薄而脉滑,一切如常。

尿路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泌尿系统生长、繁殖所导致的尿路急、慢性的炎症反应。尿路感染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、老年人、免疫功能低下和尿路畸形等患者身上。

尿路感染的症状多表现为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,严重者会并发尿失禁,与中医的淋证类似。

在脑病科门诊及病房遇到的淋证,多为中风病帕金森病并发的尿路感染,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。

神经源性膀胱始终是极大的难点,诊断难,治疗难,所以很多病人是在多处诊治无效、走投无路后,求助于中医中药。

神经源性膀胱,是由于大脑、脑干脊髓、骶髓、马尾神经等病变,导致膀胱功能异常的疾病。

比如脑病科最常见的中风病人,送到医院时,无论男女,裤子常常潮湿,尿失禁,那是因为大脑皮层或脑干损伤后,膀胱过度兴奋而导致。

比如颈髓及胸髓部位的炎症、肿瘤或骨折病人,膀胱的兴奋性也比较高,尿意频繁,一会儿就要上厕所,经常合并尿潴留,膀胱胀得大大的,就是尿不出来,这样的病人往往会合并胸腰部束带样感觉。

因为排尿中枢就在我们的骶髓中,所以骶髓发生任何的损害,小便一定异常,尿潴留、尿失禁、尿路感染那是肯定少不了的。

我曾经在前面多篇文章讨论过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章,有兴趣的亲,可以点击查看。

关于淋证,《黄帝内经》及《金匮要略》等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及论述,根据临床,具体还有热淋、血淋、石淋、气淋、膏淋、劳淋等分型,中医认为淋证的急性期主要为湿热蕴结于下焦,日久虚实夹杂,或由实转虚,慢性期主要为气虚、阳虚及肾虚,甚至为气虚下陷、阴阳俱虚,久病则必定合并阴虚、瘀血。

所以临床上治疗淋证的原则,主要为清热利湿、健脾益气、温阳补肾、化气利水、补气升提、活血化瘀等,根据临床具体辨证处方施治,使用八正散、导赤散、小蓟饮子、石苇散、三金排石汤、地黄汤、右归丸、补中益气汤等方剂,并使用不同的药物,如大蓟、小蓟、木通、黄芪、桂枝、白术、仙灵脾、生地、蒲黄炭等中药。

本案病人系顽固性尿路感染,使用抗生素一月余无效,根据舌象脉象,初始考虑邪实为主,夹以正虚,所以先予以清热祛邪,稍佐扶正,邪尽后,坚持扶正,予以温阳补气、化气利水、活血化瘀,终于治愈此疑难疾病,而且病人自服用中药后,没有再使用抗生素。

病人感恩不尽,自述意想不到之效。

参考资料:1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2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