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在这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光里,我们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。

然而,大数据研究表明,春天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,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过中风的病人,复发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。

根据临床研究及经验,中风后的病人,气虚型占比最高,所以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,补气药物使用率最高,比如使用黄芪补气,从30g起步,一般不少于60g,常用量可达100-120g,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用到160g,这样的治疗经验,已经被纳进我们兴化市中医院脑病科的优势病种,并常规运用。

然而,临床实践告诉我们,即使是气虚型中风患者,也并非都能从补气治疗中获益,有些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,反而持续恶化,甚至再次中风,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
除了治疗不及时、原发病及并发症复杂、抗聚抗凝不到位、护理及康复差、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外,经临床分析,发现和病人存在阳虚、痰湿、瘀血等因素或体质有着密切关系,特别是那些气虚严重且伴有阳虚的患者。

阳虚,这个中医术语,源自《内经》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,所谓“得阳者生,失阳者亡”,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,是人体生殖、生长、发育、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,阳气越充足,人体越强壮。

阳气伤,则百病作,阳气不足,人就会生病,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,正如古语所言“人身各处,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。”阳气耗尽,生命便走向终结,生命之花便开始凋零。

那么,阳虚是如何产生的呢?原因很多,比如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熬夜、缺少体力活动、贪凉、饮食不节制、营养不均衡,比如各种慢性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类风关、肺心病、中风病,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,而导致阳虚。

此外,抗生素的滥用和清热解毒药物的过度使用,也在不知不觉中损耗着我们的阳气。还有在泛淤血论影响下的世界,活血药物的过度使用,也会严重的损耗阳气。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的阳气也会逐渐亏耗,正如《内经·灵枢》上所称:“人到四十,阳气不足,损与日至。”

阳虚的中风患者,除了肢体偏瘫、言语含糊、反应迟钝等表现,还常有怕冷、畏寒、喜暖、目暝倦卧、声低息短、少气懒言、夜尿频多、下肢浮肿、动则气促等表现,舌脉可能表现为舌青滑或淡白、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或沉,这种阳虚的中风病友常常口水多,满口津液,整天不喝水,也不会口渴,即使口渴也偏好喝热饮。

现实临床中,我们还要根据中风病人的具体情况,分清阳虚的轻、中、重、极重等程度。一般情况下,阳虚极重时,往往也是病情极重时,这时病人常表现为四肢厥冷、面色青紫、气脱昏迷、冷汗油汗等情况,甚至出现反而怕热上火、或忽然两颧发红的假热,即阴盛格阳或阴盛戴阳。

其实,这是病人阳气外泄及阳脱的表现,或者是体内的阳气被逼到体外的表现,常见于病情晚期,甚至回光返照之时。

在临床治疗中,我们常根据阳虚的不同程度,选择不同的方剂和药物,比如理中丸、附子理中丸、四神丸、真武汤、五苓散、右归丸、四逆汤、白通汤、金匮肾气丸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阳和汤等方剂,使用菟丝子、仙灵脾、肉苁蓉、补骨脂、干姜、肉桂、桂枝、细辛、附子等药材。

但如果在阳气稍有不足之时,即辨识明白,甚至提前预判,提前进行干预及治疗,那么必定能进一步地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。比如中风后的病人,如果有疲乏无力、困倦欲寐、脉微而细等情况,即使没有明显恶寒肢冷的虚寒征象,我们也可以加入桂枝、菟丝子、仙灵脾、附子等药物,这其实就是我院的易颂余老先生及左维民左院长教导过我们的经验。

在中风患者的辨证过程中,我们还要根据阳虚的表现,从表里、脏腑、三焦、卫气营血、六经、经络等方面,综合进行定位分析,以确保精准治疗,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医生,治疗同一种疾病,处方不同,治疗效果也不同的根本原因。

中风病人的辨证是一个立体的推理过程,病人症候的描述、体格检查的判断相当重要,简单的疾病使用一种辨证体系就可以辨证完成,复杂的疾病往往需要2-3种辨证体系进行综合辨证,才能精准明确疾病所在的位置。

现代中医还必须掌握好专业的解剖学知识,会通过阅读各种影像资料,比如CT、MR、PET等进行深入的、更专业的定位,才能与时俱进,才能更好地解决中风病人的苦痛。

预防胜于治疗,特别是对于阳虚体质者,在春天这个养阳的最佳时期,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,才能真正实现治未病,这其实也是国家预防疾病战略的精髓及智慧所在。

参考资料

1.吴勉华,《中医内科学》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2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4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2 thoughts on “防治中风,为什么要从春天开始|平启年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