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十几年,我在临床上开具益气聪明汤的方子,应该有上千次,病人使用后的反馈很好,服用后都表示精神状态改善、神清气爽,头昏、眩晕等症状消失。
益气聪明汤,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的传世名方,里面有黄芪、炙甘草、人参、升麻、葛根、蔓荆子、芍药、黄柏等中药,其中黄芪、人参、炙甘草补中益气,升麻、葛根升发清阳,蔓荆子清利头目,芍药平肝敛阴,黄柏清热泻火。
吃了这个汤,可以大补中气,从而清阳得升、头昏得消,令人耳聪目明、聪颖智慧,所以这个方子叫做益气聪明汤。
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本方具有升高血压、增加脑供血量、提高脑代谢、兴奋大脑皮层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。
对于各种气虚型头昏、眩晕、分水岭脑梗死、恢复期脑梗死、各种痴呆,以及气虚型失眠、肢体麻木、共济失调、肌肉萎缩等疾病,均有疗效。
对于气虚型的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有效。
现代社会虽然条件好,不愁吃、不愁穿,但是脾虚的人仍然相当多,这是为什么呢?
这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很多人到了饭点也不吃饭,饿着肚子兢兢业业地工作、学习;很多人喜欢熬夜,然后吃吃夜宵;平素喜欢肥甘厚腻,喜欢吃冷饮,哪怕大冬天的也要吃冷饮,这些情况其实都会损伤脾胃,而导致脾气虚弱、中气不足。
比如常常有朋友见面就告诉我容易疲劳,不能坚持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,劳累后即感到头昏、头晕、气短、乏力,体位变化时症状就更明显;
有些朋友整天感动没劲,呵欠频频,头脑不清醒,昏昏沉沉,反应慢,思维较迟钝,注意力不易集中,记忆力差,动不动就喜欢躺在床上;
有些朋友脸色灰暗,甚则面黄或萎黄,像是经历了一场大病。
上述情况其实就是脾气亏虚的表现,头昏、头晕就是脾气虚后的清阳不升、神明失养的表现。
这些朋友往往还合并:脉濡、软、细、弱、沉,舌质淡、淡白、淡胖,舌边常有齿痕。
林黛玉应该是典型的脾虚之人,“心较比干多一窍,病如西子胜三分。”黛玉虽容貌倾国倾城,为十二钗之首,但素体虚弱,又从来不注意健身,所以体质很差,走路都似弱柳扶风,常年患病,最后英年早逝,哭煞了无数的少男少女。
根据动不动就头昏乏力的细节描写,林黛玉肯定还有低血压,尤其合并了体位性低血压。
所以,根据病情,林黛玉当时也应该吃些益气聪明汤。
经过辨证,上一篇文章中的老领导也是脾气虚,有典型的体位性低血压,而且已经合并分水岭脑梗死,吃了益气聪明汤后才明显改善,差一点就出了大事。
在临床上使用时,我们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加减及修改:
比如气虚比较严重的,加大黄芪用量,黄芪的量可以使用到60-120g,而且要使用生黄芪;
肾虚时,加入熟地黄、杜仲、续断、巴戟天、菟丝子等药;
腹泻时,要去掉白芍,并加入山药、仙鹤草、炒白术、砂仁、木香等药;
如果没有热象,则要去掉黄柏;
如果苔腻、身重,或头如布裹,而考虑有痰湿的,要加入半夏、陈皮、砂仁、羌活、佩兰等药;
如果口水多、流涎、苔滑等,考虑水湿重的,要加入白术、苍术、茯苓等药;
如果口干的,可以加入天冬、天花粉、石斛等药;
如果考虑合并瘀血,比如舌质紫暗者,可以加入小剂量的当归;
如果怕冷,考虑合并阳虚的,可以加入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菟丝子、鹿角片等药。
曾有一位公务员,脑梗死反复住院治疗已经一年余,做了几次磁共振,都报告新旧夹杂,自觉右侧肢体的无力,不但没有好转,竟然还在加重,时常头昏、头晕,喜欢卧床,双下肢的肌肉都开始萎缩,记忆力也有所下降。
去年上半年某天,家人轮椅推入我老院门诊,根据辨证,我给他也使用了益气聪明汤,当时还加入了肉苁蓉、仙鹤草、黄精、白术,生黄芪用60g,并要他停止了降压药及所有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,病人服药一周以后,即感明显好转,头昏头晕消失,走路的力气也明显增加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2 thoughts on “头昏妙方,益气聪明汤|平启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