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​在日常的门诊和查房中,我们发现许多中风病友的共同点,那就是血压控制不佳,不达标。

比如临城的老李,他的血压总是居高不下,尽管他一直在服用降压药,但血压从未降至160/100mmHg以下,老李自我感觉良好,对医生和家人的劝告置若罔闻,继续他的烟酒生活,也不去医院复诊,直到一次争吵后,他突然感到眩晕、头痛,最终倒地不起,中风了。

话说前文中我曾提到的那位国字脸的男青年,血压经常在180/110-210/110mmHg之间波动,由于血压控制不当,他不幸发生了主动脉夹层,导致双下肢瘫痪。

高血压如果不加以控制,轻则引起头昏头痛,重则导致脑梗、脑出血、心梗、心衰、肾衰、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后果。

面对这些令人心痛的案例,我们的高血压朋友难道还不应该提高警惕吗?临床研究表明,大多数高血压朋友,服用1-2种降压药,就能有效控制血压,然而,仍有一些朋友告诉我,尽管他们按时服药,但血压仍然难以下降,难以达标。

这时该怎么办?

这时,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血压难降的原因。

首先,我们要区分高血压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。

其次,要检查病友是否有其他并发症,如卒中、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肥胖等,还要了解病友是否有肾病、肾动脉畸形、主动脉疾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情况。

此外,人们的生活习惯,如紧张、焦虑、失眠、打鼾等,以及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,如激素、布洛芬、避孕药、抗肿瘤药等,甚至有没有使用兴奋剂、抗抑郁药、麻黄素类药、止咳平喘药等药物,这些原因都可能影响血压控制。

或者,最简单的,病人有没有规律服药,药物服用错误不错误,或者服用的降压药物适应不适应。

通过这些分析,明确原因、细心诊治,了解清楚病人的情况,我们可以为病友提供更精准的治疗,根据我们的经验,绝大多数血压可控,可以达标。

然而,对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患者,尤其是老年人、肥胖者,以及有卒中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血管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,血压控制尤为困难。这些高血压病友可能已经使用了2-3种甚至更多种降压药,但血压仍然居高不下。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?
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通常会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,许多西医也会推荐高血压病友进行中医治疗,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抵触中医。根据辨证分析,这些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友往往合并肝阳肝火、痰湿痰浊、瘀血瘀浊,部分合并气虚肾虚。

中医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,在中医理论中,高血压被称为“头痛”、“眩晕”等疾病。根据辨证,我们常常使用天麻钩藤饮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镇肝息风汤、血府逐瘀汤、二陈汤、温胆汤、引火汤、各类地黄汤、承气汤、黄芪类方等方剂,甚至同时使用多方。

比如天麻钩藤饮与镇肝息风汤同时使用,这时我们常称之为天麻息风汤,多用于辨证为肝阳肝火之证。

半夏白术天麻汤、二陈汤、温胆汤多用于辨证为痰湿痰浊之证。血府逐瘀汤多用于辨证为瘀血瘀浊之证。

引火汤、各类地黄汤、镇肝息风汤多用于辨证为肾虚之证,尤其是阴虚阳亢、阴虚火旺或阴虚风动之证。

承气汤多用于辨证为腑实之证。

如果辨证为气虚,也可以使用黄芪类方。

对于高血压病常见的面红,我们还应该根据舌象脉象,把面红分为肝阳上亢、肝火上炎、心肝火旺、肝风内动、风痰上扰、痰热腑实、阴虚阳亢、阴虚风动等证型,还要注意阴虚后虚火上浮、火不归元的特殊面红表现,根据不同的面红,使用不同的方药。

总之,要善于根据舌象脉象来精准地辨证论治,抓主症,熟悉各方证,才能精准的处方,才能更好控制住顽固性高血压。

而不能看到高血压,就来个活血药口服,比如使用丹参片、血塞通片、银杏叶片,甚至简单粗暴地挂活血水,比如丹参注射液、舒血宁注射液、疏血通注射液等,来活活血、扩扩血管,好像这样就是在使用中医中药,好像这样就能缓解高血压、治疗顽固性高血压、减轻动脉粥样硬化、治疗中风等等。

殊不知,绝大部分活血化瘀药,药性温燥,使用不当,或者长时使用,或者使用时不注意权衡,极有可能会导致伤阴化火、耗气动血,甚至阳亢化风,导致口干、面红、失眠、头痛、心悸,甚至会导致中风、鼻血、呕血、咯血、癫痫抽搐、崩漏等副作用。

自古至今,世人多有迷信,而现代医学之迷信亦不例外,不知从何时开始,人们开始认为:“挂活血水能降血压、能软化血管”,又云:“定期挂活血水能疏通血管”,但我遍寻古籍,翻便医书,无论是中医学之经典,抑或西医学之指南,皆未觅得确凿之依据。

或许我的搜索未尽周全,或许我搜寻的路径有误,应该另辟蹊径,再行探索。

但关于上述言论,我院好几个资深老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告诉我:“这是在砸中医的牌子,也是在打中医院的脸,如果被人家华山医院的教授知道,那是要笑掉大牙的。”

纵观世界医学,无论国外的英美,还是今天的华山协和,都已经认识到人体千差万别,呼吁重视个体化及精准化治疗。

十分重视个体化的中医,在这方面其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在西方、日本及韩国等重视研究及发展中医的倒逼下,国人也逐渐重视中医,国内关于中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。

有位老先生曾告诉我们,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,“没有降不下来的血压,只有不听话的病人。”这句话貌似绝对,但很中肯,值得我们深思。

参考资料

1.吴勉华,《中医内科学》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2.王清任,《医林改错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