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写于建军节,我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,不仅向军人致敬,更向那些在长征路上留下深深足迹的红军战士们致敬。
想象一下,红军的双脚,虽然被称颂为“铁脚板”,但在漫长的征途中,那些疼痛和破溃的双脚,每一步都承载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坚韧,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勇气!
这不仅是对肉体的考验,更是对意志的磨砺。
在先烈们为我们奋斗出来的和平年代,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鞋子,无论是皮鞋还是运动鞋,它们都舒适地保护着我们的双脚,即便长途跋涉,也难得出现脚掌破溃疼痛的情况。
但就在两月前,门诊一位阿姨告诉我,她的脚底疼痛已经持续三年,哪怕略微走几步,都疼痛难忍,而且红肿,双足泡于冷水后方缓解,甚至夜间都需泡冷水,才能勉强入睡。
阿姨三年来多方就诊,服药无数,却始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。
阿姨到底得了什么奇怪的疾病呢?现代医学如此发达,为何还有人遭受这样的痛苦?
我请阿姨脱掉袜子,双足抬高,搁到凳子上给我仔细看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阿姨的双足底明显发红发肿,而且一碰就疼,不碰也疼!
我告诉阿姨,她这是得了红斑肢痛症的疾病。
1
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,其特征为阵发性肢端皮肤温度升高,皮肤潮红、肿胀,剧烈灼热痛,尤以足趾、足底为著,环境温度升高或运动时加剧,这种疾病很罕见,很难看。
阿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来到我的门诊。
我也是相当纠结,只好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为她诊治,我仔细察舌观脉,病人舌质红,苔黄,脉濡,左脉略弦,口干,大便烂,考虑阴虚火旺,合并瘀热,根据黄煌老师教导的“有是证用是方”的治疗原则,遂使用犀角地黄汤加减,以滋阴降火、清热凉血:
水牛角10g,生地黄10g,炒白芍10g,丹皮10g,怀牛膝10g ,鳖甲10g ,知母6g ,穿山龙10g ,砂仁6g,连翘6g ,赤石脂20g,石斛30g ,油松节10g,炒麦芽10g,乌贼骨20g,生甘草10g ,7剂。
复诊,病情如前,面色偏红,苔薄,有裂纹,脉弦滑,大便正常,仍有口干,原方去炒白芍,改为生白芍10g,知母10g,油松节30g,穿山龙30g,连翘10g ,砂仁3g,7剂。
复诊,双足发热略改善,有时心悸,睡眠可,大便如常,舌质略偏红,苔黄,脉滑略弦,理方如前,去砂仁,7剂。
复诊,双足底热改善,红色明显减轻,心悸改善,舌质红,苔薄,脉滑,理方如前,去水牛角,加功劳叶10g,7剂。
复诊,诸症均明显改善,双足底红肿疼痛改善,行走后脚略发热,右脚不适已消失,心悸改善,大便如常,舌淡红,苔薄,脉滑濡,理方如前,加苦参5g。
复诊,病情明显改善,双足已经无明显红肿疼痛,行走后亦无明显不适,理方如前,去砂仁、赤石脂,石斛改为10g,炒麦芽15g,油松节10g。
2
犀角地黄汤是来源于《外台秘要》的一首清热凉血剂,擅长于凉血散瘀、清热解毒、养阴止血,适用于血热型的各种出血性疾病,这首方剂我们上大学时就已经背得是滚瓜烂熟。
犀角地黄汤还记载于《千金要方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经典著作,是一首古代的止血方剂。
临床使用时,通常以水牛角代替犀角,水牛角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定惊的作用,生地黄能够滋阴凉血、生津止渴,芍药和丹皮则分别具有清热凉血、活血散瘀的功效。
血热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,血热发生时,容易致瘀血内阻,血脉流行不畅,所以单纯的凉血不行,必须凉血与活血同用,才能治好疾病。
瘀血的辨证分型其实很多,所以千万不能看到瘀血,毫不辨证,直接上各种活血化瘀的药物,尤其是上温燥的活血药,如果错误使用,极有可能会导致伤阴化火、耗气动血,甚至阳亢化风,导致口干、面红、失眠、头痛、心悸、中风、鼻血、呕血、咯血、癫痫抽搐、崩漏等副作用。
本案病人,使用犀角地黄汤的同时,还加入鳖甲、知母、牛膝、连翘、石斛、穿山龙、油松节等中药,加强清热养阴通络,根据临床具体情况,还相应使用砂仁、乌贼骨、炒麦芽等中药。
3
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性疾病,考虑因基因突变改变了钠离子通道的特性,导致中枢神经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,使末梢血管运动功能失调,肢端小动脉扩张,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,局部充血,伴皮温升高。
当血管内张力增加,压迫或刺激邻近的神经末梢时,出现足底部、足趾的红、肿、热、痛,疼痛为阵发性,剧烈烧灼痛、针刺痛,以夜间发作次数较多,发作间歇仍有持续性钝痛。
温热、活动、肢端下垂或长时间站立均可引起或加剧发作。
冷水浸足、休息或将患肢拾高,疼痛可减轻。查体时可见肢端皮肤发红充血,按压红色可暂时消失,皮温升高、轻度肿胀、患处多汗。
本病属于疑难杂症,很难治疗,并无固定治疗方案。
本案根据中医辨证,从整体出发,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,使用凉血活血,取得想象不到的效果,再次印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。
中医博大精深,确实深奥,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学习,去思考,去悟 ,临证时,务必要察舌观脉,严谨辨证。
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辨证,而随意地使用中药,甚至为了其他目的而使用中药,那么这不仅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行为,更是对中医宝贵遗产的践踏,是在玷污我们的中华瑰宝。
让我们一起期待,在未来的日子里,中医能够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,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,同时,也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,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。
他们的精神,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。
参考资料:
1.中医内科学,吴勉华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2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3.方剂学,李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4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5.中药学,钟赣生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本医案协助整理者:南京中医药大学实习生端木明新、邹昌城、山东协和医院实习生张慧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Very good https://urlr.me/zH3wE5
Awesome https://rb.gy/4gq2o4
Very good https://is.gd/N1ikS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