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平启年医生,从事中医诊疗及研究30多年,你们的医生朋友。
学中医的都知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这一句话,但如果正气虚了,不足了,抵抗力下降,那么邪气就会乘虚而入,人体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。
如果本来就有基础病的,那么基础病会更严重,会进展,容易有并发症,如果系手术后的病人,那么恢复起来就慢,或者难以恢复,或者也容易得各种各样的并发症。
1
脑病科中风的病人多,尤其是脑梗死。
随着天气渐冷,脑梗的发病率逐渐升高,年轻的脑梗朋友也是越来越多。
脑梗发作后,急性期多为一周,急性期过后,基本就是口服阿司匹林及他汀,或者口服氯吡格雷、吲哚布芬、秋水仙碱,同时控制基础病,比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等。
同时要脑梗的朋友们戒烟戒酒,减肥锻炼,一定要把肥肥的肚子减下来。
根据辨证论治,同时服用平肝潜阳、滋阴熄风、活血化瘀、补气通络的中药或中成药。
一般不需要继续挂水,更不需要定期挂水疏通血管。
肢体功能差的,进行针灸、康复锻炼。
2
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指南指出,中风后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受损,患者吸入氧气的峰值水平下降。
这种情况导致卒中者体力活动度更进一步的下降、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误吸的风险上升,同样的也会导致中风后肺部感染增多,死亡率上升。
这种病人往往活动后气短气喘、无力甚至出汗,观其面色往往白或者偏白,大便多偏烂。
很多病友会抱怨,不但偏瘫的肢体没有力气,而且全身都会没有力气,平时喜坐喜躺,躺下来就不想起来。
各种治疗上去,就是没有治疗效果,中风恢复很慢,或者根本就没有恢复,甚至有的还加重了、复发了。
其实这就是中医上讲的气虚。
从一定意义上讲,每个中风病人都会气虚,不过程度不同而已。
中风后的气虚病人,必须补气扶正,必须“讲正气”,才有治疗效果,康复才更有效果,并发症才会少。
3
中风后气虚严重的,会气虚及阳,合并阳虚。
比如很多病人会诉说手足怕冷,尤其是中风偏瘫的肢体怕冷,甚至肢体会感觉冰凉,摸起来冰凉如铁,喜欢穿很多的衣服。
我在门诊,经常遇到怕冷很严重的中风偏瘫的病友,甚至于炎炎夏日,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。
阳虚的表现很多,如果仔细观察,那就会发现,阳虚病人的舌质淡或淡白,舌体明显胖嫩,舌边齿痕如锯齿样,甚至青滑,常满口津液,口吐清水,流涎,伸出的舌头水滑水滑的,甚至能滴下水。
搭脉则脉息无神,浮空或细微无力或沉,这时的尺脉沉迟而无力,无论怎么按压,脉象总是软软的、濡濡的。
阳虚的病人还喜欢安静,常表现为目暝倦卧,声低息短,少气懒言。
喜欢温暖的环境,喜欢喝热饮。
4
郊区的老陈就是这种情况。
话说老陈已经中风一个多月了,天天坐轮椅,左侧肢体的肌肉都开始萎缩。
不甘心的老陈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了我门诊,老陈的脉虽然很硬、很弦,但重压后,却很无力,像是空的,舌质淡,舌边上都是齿痕。
我告诉老陈女儿:“你爸是典型的气虚血淤,所以感觉全身没有力气,喜欢坐,尤其喜欢躺。”
根据老陈的病情,我开了补阳还五汤的中药方剂,使用大剂量的黄芪进行补气扶正,黄芪第一次用了30g,第二次我就用到了60g,最大量时,我给他用了100g。
服了补气中药后的老陈,感觉治疗效果相当好,精神渐渐振奋,头也清爽很多,康复时的力气明显变大,康复师都说老陈精神明显改善,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增加。
二个月后的老陈,是走着来到我的门诊。
5
华山董强老师在天坛会授课时告诉我们,我国2020年,≥40岁的人群中,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发生过脑卒中,目前存在340万人新发卒中,大约共有1780万人患脑卒中,230万脑卒中病人死亡。
中国新发脑卒中的病人数超过了美国的61万和欧洲的112万,约占全球每年新发卒中病例数的1/4。
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、死亡率高、致残率高、复发率高等特点。
大数据显示,中风后的病人每年死亡率在10%-15%之间,复发率介于20%-47%,致残率超过75%,重残率超过40%,死亡率超过20%。
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上升,令人触目惊心。
得一次中风,意味着个人寿命缩短将近20年。
所以中风的预防和治疗,在国家、社会、家庭及个人层面都是相当重要的。
中风治疗最关键的还在于预防、在于首先祛邪,比如戒烟限酒、控制血压血糖、减肥减重、低盐低脂、锻炼运动等。
看文章的亲,你说要不要重视中风的预防和治疗呢?要不要重视“讲正气、祛邪气”呢?
平启年医生提醒: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如果需要中医调理,请当面就诊。
我是兴化市中医院平启年医生,擅长脑梗死、脑出血、头痛、眩晕、面瘫、失眠、帕金森、癫痫、脑炎、痴呆、脑肿瘤、脊髓炎、周围神经及肌病等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药治疗,有问题可以问问我,我会用我30多年的临床经验帮助你。
参考资料: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2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3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;
4.中华临床医学影像学神经分册,戴建平,北京大学出版社;
5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吴承玉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6.方剂学,李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7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注:本文于2022-06-14已发表于兴化日报中医专刊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1 thought on “中风防治新视角,揭秘中风后气虚机制的真相!|平启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