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冷,是指人体足部皮肤温度较低,感觉寒冷的一种症状,无论在中医,还是在西医领域,足冷都被认为是一种需关注的症状,因为它很可能是你身体得病的表现,但很多朋友却因为不重视、无所谓,而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,导致烫伤、感染、残疾、坏疽,甚至导致截肢、死亡的悲剧。
在我们脑病科门诊或病房的临床实践中,足冷的病人很多,原因也很多,比如中风、周围神经病、脊髓病变、下肢动脉粥样硬化、各种血栓形成等等。
中风后的病友由于肢体偏瘫,肌肉活动能力减弱,肌肉泵作用降低,从而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,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足部温度降低,同时因为中风病友往往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、高龄等情况,这些危险因素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,又会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,从而进一步加重足冷。
关于周围神经病变,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详细描述过,引起周围神经病的原因很多,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、糖尿病、铅中毒、酒精中毒、药物中毒、维生素B1缺乏症、神经卡压、白塞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原因。
周围神经疾病除了引起足冷的表现,还常引起手套袜套样感觉,病人的手指也常会发冷、发凉、发白、发紫,甚至发暗、发黑。脊髓损伤或病变,导致的神经传导受阻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、肌肉运动减弱等因素,也常会导致足冷。
随着血液中的脂质、胆固醇等物质在动脉内膜沉积,以及各种炎症反应刺激,动脉粥样斑块逐渐形成并进展,血管逐渐狭窄,斑块脱落或闭塞,血流动力学异常,下肢及足部组织缺血缺氧,从而引起各种程度的足冷。
脑垂体功能异常或甲减导致的足冷,是全身新陈代谢下降的局部表现,需要综合判断。
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,因为心脏泵血量下降,无法有效地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输送到足部,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,局部组织缺氧,代谢产物积聚,从而导致足部皮肤温度降低,出现足冷。
另外,雷诺病或雷诺现象导致的足冷也不少见,甚至倍他乐克、比索洛尔、抗抑郁药、抗高血压药等多种药物也会导致足冷,运动少、久坐、体质差或体质寒凉者,也容易出现足冷的症状。
俗话说:寒从脚上起,病从脚上来,足部离心脏较远,血液循环相对较差,容易受到外部寒冷气候的影响,所以临床中的足冷其实很常见,看似无害,但实际上却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后果,比如烫伤、感染、残疾、坏疽,甚至导致截肢、死亡的悲剧。
黄帝内经记载:“气逆者,足寒也。”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是一个整体,足冷是因为脏腑功能障碍,各脏之气以及各经络之气逆乱,阳气不能通达于下,足部阳虚寒侵、气血瘀滞所致。
在足冷的治疗中,需要综合分析病因,比如中风、周围神经病、脊髓病变、下肢动脉粥样硬化、各种血栓形成、甲减、雷诺、药物等等原因,分辨清楚到底是由哪一种原因所致,明确导致足冷的机制,然后对因及对症治疗,才能达到调理气血、平衡阴阳而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中医在治疗足冷方面,有着独特的优势,我们在临床实践中,根据足冷的辨证分型,常使用补阳还五汤、黄芪桂枝五物汤、右归丸、阳和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当归四逆汤、四逆汤等等方剂,使用黄芪、桂枝、肉桂、附子、干姜、麻黄、细辛、当归、菟丝子、鹿角片等等中药。
每种方剂对应于不同的足冷疾病,对于不同程度的足冷,所使用药物的剂量极有讲究,比如对于治疗中风的补阳还五汤,方中的黄芪用量一定要大,一般不得少于60g,我常使用100-120g,甚至有使用到160g的经验,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四逆汤中的附子,一般使用6-20g,对于重症或顽固的阳虚寒凝,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,甚至可以使用到60g,在火神派的经验中,附子甚至有使用100g以上的报道。
但如果辨证为阳郁而导致的足冷,那么应该使用四逆散等柴胡类方,或者散表的麻黄桂枝类方,如果辨证为火不归元,那么这时就应该使用引火汤,使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来治疗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灵活机动,精准辨证,而不能本本主义。
日常中,注意足部的保暖,选择合适的鞋袜,进行适当的足部按摩及足浴,有助于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,从而达到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的目的,这也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及“预防为主”的理念。
随着人们对中医的深度了解,中医越来越被世人认识及接受,世界已经进入中医热,尤其是在日韩西欧,AI时代,随着人工智能对B级大数据及蛋白结构解析的突破,中医的科学性必将被世界更深入的认识及解析,中医跨时代的神奇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!
参考资料: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2.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,贝尔、刘宗蕙,海洋出版社;
3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
4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1 thought on “足冷的隐患从何而来|平启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