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年冬天,天特别冷,寒风似刀,割得人皮肤生疼,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进了我的门诊,脸色苍白的他,一手捂着头,一手颤抖地推着门,焦急的声音微弱而颤抖:“医生,快救救我,我的头…好痛!”
我连忙请他坐下,坐下的男人,左手不停地按摩太阳穴,眉头拧成了川字,男人告诉我,十多年来,每逢寒冷天气或者受凉,头痛就会发作,那种痛,就像冰冷的针在脑海中不断刺扎,每当头痛发作,便食不下咽,坐卧不宁,整个世界都变得昏暗无光,难以忍受。
尽管他曾遍尝各类疗法,从西医的止痛片到中医的按摩、热敷、药方,再到民间的各种土方,但都基本无效,止痛片虽能暂时缓解头痛,却让他落下了胃溃疡的病根。
根据中医辨证,我判断他的头痛属于阴寒内盛、经络受阻,他的脉象沉迟,舌苔白腻,属于阴寒内盛的外在表现。对于此类头痛,普通的温补方法难以奏效,需要采用温通经络的治法,而中药细辛,性味辛温,能深入经络,驱散寒邪,对于缓解他的头痛比较合适。
细辛的温经散寒功效,就像是一团温暖的火焰,能够照亮被寒邪笼罩的黑暗角落,驱散寒气,让气血重新流动起来。
然而,关于细辛的使用,很多人都有所顾忌,认为“辛不过钱”,即用量应控制在3克以内,但我在查阅古籍和前辈的经验后发现,在临床实践中,细辛的用量其实不必拘泥,可以适当增加。
比如朱良春大师常用10 ~ 15 g。
仝小林大师曾讲述:细辛3 g 用治沉疴,如隔靴瘙痒,无济于事,只要患者无严重心脏疾病,使用煎煮剂型的细辛,大剂量亦可放胆用之,甚至可用至30 g。
李可大师多用9 ~ 45 ,甚至使用至45 ~ 120 g。
在实际应用中,我常根据病人的病情,使用3~15g,入煎剂,要求病友去盖久煎,并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,适时调整用量,从未发现不良反应,比较安全。
在我的治疗下,纠缠男子多年的头痛逐渐缓解,久违的笑容重新绽放在他的脸上。
但头痛男子的治疗过程,并非一帆风顺,第二周时,由于细辛温热性质过于强烈,男子出现了口腔溃疡和舌头发麻的症状,于是,我在原方的基础上为他加入了清热养阴的生地和白芍。
随着治疗的深入,男子的头痛发作频率减少,头痛发作程度减轻,男子也开始自学中医,我也告诉他,除了药物治疗外,还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,比如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保持良好的情绪等。
然而,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,由于工作压力增大,需要连续加班、熬夜,男子的头痛再次加重,我告诉他,过度的劳累和精神压力是头痛的大敌,必须调整工作节奏,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。
时光荏苒,男子的头痛大为改善,随访一年来,他的头痛未曾复发,脸上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笑容。
如同阳光既能温暖大地,也能灼伤肌肤,细辛,这味能散寒止痛的中药,虽然疗效独特,但因其药性猛烈,使用时务需谨慎,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风险,尤其是对于阴虚火旺、血热妄行的患者,使用细辛无异于火上浇油,只会加重病情。
因此,我常常提醒朋友们,再名贵的药材,都需要依据个体的具体病情及体质,做到精细辨证,精准施治,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,也是对祖国医学的尊重。守护健康无小事,愿每一位朋友在追求健康的旅程中,都能步步为营,理智用药。
要知道,健康不能靠药品,要靠我们理智的态度和行动,因为只有我们自己,才能决定自己的健康,让健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偶尔的奢侈吧。
参考资料: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2.黄帝内经,人民卫生出版社;
3.中医内科学,吴勉华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莲溪湖畔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cfsMKUIteCwlHW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