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大家好,我是平启年医生,从事中医诊疗及研究工作30多年,你们的医生朋友。

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“你最近满面红光,气色不错啊!”

一般来说,这句话为褒义,表扬性质,说明这人健康,充满活力,很好。

看文章的亲,你认可上面这句话吗?或者你是怎么认为的,怎么想的?

中国人多为黄色人种,面部肤色呈略黄色,或略黄中带红,或白中带红,一般为明亮润泽,红黄之色隐于皮肤之内,活动后,或者激动、高兴、害羞后会面色发红,

但如果平时即以红为主,或红赤,在医生的眼里,尤其是在中医医生的眼里,那么,这人说不定已经生病了。

在临床诊疗中,面红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症状,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或红赤,有时伴有口干、口苦、头晕、头痛等症状。

现代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,面红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、心脏病、红斑狼疮、更年期、甲亢、结核、风心、肿瘤、中风、皮肌炎、精神病、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的面部表现,比如风心病二狭病人好像颧骨上涂了一团胭脂,

面红也可能是发热、过敏反应,或酒后、药物反应,当然害羞恐惧、激动紧张也会出现面红,甚至还有一些回光返照的病人会出现面红。

1

早在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就有关于面红的记载.

如《黄帝内经》提及:“风气藏在皮肤之间,内不得通,外不得泄,久而久之,其热如火。”说明了风邪郁遏可导致面红,认为面红与热关系密切。

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面色缘缘正赤色者,阳气怫郁在表。““阳明病,面合赤色者,不可攻之。”“阳毒面赤,斑斑如锦纹,咽喉痛,唾脓血者,宜升麻鳖甲汤。”

张仲景认为面色赤是阳热怫郁于经,不得宣泄透达,从而导致郁热上蒸之故,阳明热盛及阳毒也可导致面红。

历代医家对于面红的描述很多,比如朱丹溪提出“面赤从火”,认为火热是引发面红的主要因素,治疗上主张清火解毒,常用药物如黄连、黄芩等。

张景岳提出“面赤从燥”,认为干燥是引起面红的重要原因,治疗上注重滋阴润燥,常用药物如生地、麦冬等。

王清任提出“面赤从瘀”,认为瘀血是导致面红的重要原因,治疗上主张活血化瘀,常用药物如桃仁、红花等。

2

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来讲,面红多为阳亢之象,阳亢乃中风之渐,一旦发生中风,则后悔莫及,脑病科中风的病人很多,临床观察及研究认为,中风病人面红的基本机理是阴虚不能制阳、肝阳上亢、肝火上炎、肝风内动等。

临床中也发现,面红的中风病人,往往并发症多,再中可能性大,治疗效果差,恢复差,预后也差。

门诊面红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,根据面红的不同机理及特点,治疗时主要从清热解表、疏风散热、清肝泻火、滋阴潜阳等方面入手,使用银翘散、麻杏石甘汤、丹栀逍遥散、栀子清肝饮、知柏地黄丸等方剂。

脑病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,根据面红的不同特点,我们常把中风、眩晕、头痛、失眠等疾病分为肝阳上亢、肝火上炎、心肝火旺、肝风内动、风痰上扰、痰热腑实、阴虚阳亢、阴虚风动等证型。

同时应该与风热、邪热、湿热、血热、瘀热、痰热等情况进行鉴别,当然在辨证的时候,我们还要注意少见的虚阳上浮及戴阳征,虚阳上浮的面红常常为娇嫩浅红,戴阳征一般为浮越于上的面赤如妆,戴阳征虽少见,一旦发生,却很危险。

对于上述面红的中风眩晕、头痛、失眠病人,我们常选择天麻钩藤饮、羚角钩藤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镇肝熄风汤、知柏地黄丸、大补阴丸等方剂进行辨证论治。

常使用天麻、白蒺藜、夏枯草、水牛角、牛膝、生地、黄柏、石决明、珍珠母等中药,根据情况还可以选用大黄、胆星及肉桂等通腑化痰、引火归元。

3

肉桂还能用于面红?不是说肉桂是温热的吗?

这种使用肉桂治疗的面红很特殊,属于阴虚后虚火上浮、火不归元的表现。

虚火上浮一般是由于真阴亏虚后,温煦人体的生理之火不能潜藏而上浮,即所谓“水浅不养龙”,从而出现上火、面红等表现,这种面红常常为娇嫩浅红或颧红如妆。

虚火上浮常表现为面红如赤、口干、口舌生疮、咽喉肿痛、鼻燥出血、失眠多梦、五心烦热、体热多汗、盗汗、面部长痘等。

如果仔细观察,虚火上浮还常伴有体虚的表现,如腰酸腿软、精神疲乏、手足心发热、头晕眼花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,甚至会伴有足冷、腹冷、受凉即腹泻、手足逆冷、下肢怕冷等阳虚表现。

这时我们常使用李可老先生认可的引火汤:熟地、巴戟天、天麦冬、茯苓、五味子、肉桂等中药,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,其中的熟地应该大量使用,必要时可以使用到90g.

我曾经多次使用这样大的熟地剂量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的疗效,其中的肉桂往往只使用1.5-3g,取其引火归元之效,使龙雷之火回归命门,从而起到治疗面红、防治中风的目的。

4

提前根据面红的具体情况及体质进行调理,可以降低中风病的发生几率,对于面红的中风病人,进行辨证施治,可以促进康复、减少并发症及预防再中。

对于面红的普通群众,平时可以选用天麻、菊花、决明子、夏枯草、苦丁茶、玉竹、石斛、麦冬、百合等作茶饮,如果偏阴虚者,可以选用莲子50g、银耳50g、百合50g等三味作羹常服。

历史上著名的“扁鹊见蔡桓公”,应该就是中医望面色的典型案例。

扁鹊三见蔡桓公,每见一次都说他身体有病,不治将更加严重,但蔡桓公却一直不以为然,扁鹊第三次见到他后,转身就跑,没过几天,蔡桓公就病死了。

扁鹊的望诊技术高超,仅凭望,就能够知道蔡桓公疾病的严重程度。

在中医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中,望诊排在首位,西医的视触扣听,视就是望,也排在首位,说明无论是中医,还是西医,都对望诊有高度的评价,认为望诊相当重要,甚至最重要。

满面红光不一定身体健康,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对话:“你最近满面红光,气色不错啊!”但其实,这人说不定已经病了。

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经常午后潮热,并面部发红,乍一看面色还挺好,唇也红红的,其实她已经得了肺结核。

平启年医生提醒: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如果需要中医调理,请当面就诊。

我是兴化市中医院平启年医生,擅长脑梗死、脑出血、头痛、眩晕、面瘫、失眠、帕金森、癫痫、脑炎、痴呆、脑肿瘤、脊髓炎、周围神经及肌病等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药治疗,有问题可以问问我,我会用我30多年的临床经验帮助你。

图片来自我院防保科张锦张科长,在此致谢。

参考资料:

1.神经病学(第三版),吕传真、洪震、董强等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2.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,中国卒中学会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内科学,第九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4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吴承玉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
5.方剂学,李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;

6.中医诊断学,李灿东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6 thoughts on “不要以为满面红光就一定健康,要警惕出现下列这些疾病,尤其是中风|平启年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