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

我接触经方已经20多年,尤其是近几年来,时时的思考、学习,时时的翻书、临证,觉得经方确有疗效,实践性很强,很了不起。

我于1993年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,当时录取在基础部中医专业,开始了五年啃书式中医学习。

第二年上中医各家学说课的时候,是黄煌老师给我们授的课,很清楚地记得,当时讲到经方时的黄老师,神采飞扬,眼睛亮晶晶的。

黄老师每次讲课的时候,都会列举很多生动的案例,既令我们耳目一新,又使人印象深刻。

有几次黄老师还把中药带到课堂上,让我们尝尝味道,当时体会最深的是黄连的苦味。

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以后,刚开始我们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西医,用的基本上也都是西药,中医中药使用很少,有时就迷糊:中医中药是不是没用?

这种感觉越来越深,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竟已经几乎放弃中医,

2012年,在南通大学医学院跟着王军老师读神经病学硕士时,发现他们也在研究中医,怎么西医院也在研究中医呢?不是说中医中药没用吗?

2013年,我在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时,华山老师遇到运动神经元病、多系统萎缩等疾病时,竟然也使用中药,而且华山的中医科相当出色,科研很多,这更增加了我的疑惑,不是说中医中药没用吗?

2014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,我在天坛医院学习期间,到宣武医院参加了一个神经内科学习班,会上讲了很多神经内科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,比如中风、脊髓病、痴呆、头痛、多发性硬化等疑难疾病,这不禁令我再次疑惑,不是说中医中药没用吗?

我印象中记得黄煌老师曾多次讲过这些疑难疾病,并讲过经方在这些疑难疾病中的辩证施治。

北京一回来,我就开始翻书。

黄老师当年曾发给我们很多经方资料,这些经方资料都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,有些还是黄老师没有成书、没有发表的经验心得,印象特别深的,这是资料竟然是老式油印出来的。

这些油印资料至今存放在家中,已经发黄,而且边角破烂,虽然搬家了很多次,但都没舍得扔掉,被我像宝贝一样,仔细地珍藏着。

这些油印资料上面记载的桂枝汤、麻黄汤、小青龙汤等经方,其中的体质分析、方证分析、方药人的思维,已经极具规模,和黄老师后来出的书,内容基本一致。

每每翻开那发黄而薄,又有些破的一页页,上面似乎还发着淡淡的油墨香味,依然那么沁人心肺。

现在想想,那阵阵的油墨香味里面,都是黄煌老师珍贵的学术思想和经验,他的很多的思想和经验,因还没有发表,外界很多人不知道,倒是先便宜了我们这些学子。

我翻开了黄煌老师发给我们的油印资料,翻开了黄老师的经方手册,重新学习了伤寒论、金匮要略。

在好奇而探索的中医学习中,我又翻开了近代中医典籍: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在书中,张锡纯先生也曾细致论述了经方。

在众多经方典籍的学习中,我反复思量,反复求证。

中医博大精深,很神奇。

在诸多的中医理论中,经方的六经辨证更神奇,而且疗效更令人神往。

在以后的门诊及病房工作中,我开始频频的使用经方,包括承气汤、温胆汤、小柴胡汤、逍遥散、苓桂术甘汤、桂枝汤、小建中汤、桂枝茯苓丸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经方。

大黄、附子、细辛、麻黄的使用更加频频,量也越用越大。

使用后的效果令人惊喜,令人满意。

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,尤其是疑难疾病的成功案例。

比如十余年的桂枝证、汗多到休克的黄芪证、顽固性血淤的桂枝茯苓丸证、反应迟钝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、频死的承气汤证、麻木的五物汤证等等。

黄煌老师曾告诉我们:“每个病人都是一道不同的风景”,并尊尊告诫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经方教诲: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”

黄煌老师曾经说过,创新很重要,很必要,但首先要做的,是传承,只有先传承好,才能进行更好的创新,才能带来民族、科技、医学等更大、更好的进步。

本文已于2023年7月24日发表于兴化日报中医专刊

参考资料:

1.黄煌经方使用手册,黄煌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;

2.伤寒论,张仲景,人民卫生出版社;

3.医学衷中参西录,张锡纯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
莲溪湖畔

平启年大夫的公益科普网站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